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完善卒中防控网络 落实百万减残工程

时间:2019-05-23 10:00:02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郑真真 黄玲玲 阅读: 13341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月18日,中国脑卒中大会2019 暨第九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于北京开幕。全国脑卒中防治领域的专家齐聚北京,从区域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卒中中心建设、神经内外科、介入与外科干预、康复与护理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和讨论,为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专家同道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开创全国脑血管病防控工作新局面。

王陇德院士指出,过去一年中,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得到了快速推进。但也应看到,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院对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健康宣教等工作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如重视程度不高,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王陇德院士强调,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动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抓落实、促整改,力争把国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脑卒中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国家卫健委王贺胜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成效并指出,新时期,一定要明确脑卒中防治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既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益探索,更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造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还是深化医疗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抓手。

blob.png

blob.png

血压管控、适宜技术普及

将为发力重点

5月17日,大会针对“百万减残工作、2019年卒中防治行动、中国卒中中心报告等” 主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工作处处长巢葆华指出,2018年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快速推进,已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底,由王陇德院士等80位院士共同提交《“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院士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治疗,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详细介绍了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背景和初衷。他表示,卒中防控工程从2009年启动到2011年国家设立项目,实际工作方法是始终研究问题。多年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重大问题,一是做好血压管控。二是要迅速普及溶栓、取栓等脑卒中急救的适宜技术。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民教授介绍,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白皮书,就是每年总结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的进展、成果,总结成熟的经验,快速普及推广,同时梳理出存在的重要问题,以制定来年工作的部署和计划。

blob.png

主题报告

卒中防治  适宜技术推广是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教授指出,2016年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造成1760余万人死亡,是全球首位死亡病因。在我国,卒中防控形势同样严峻,2016年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专项数据人口标化患病率为2.19%,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据2016年综合标化患病率测算,我国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卒中人数为1242万。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因此,如何预防卒中人群的致死和致残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从中国与美国的TIA诊疗现状相比可以发现,中国卒中患者高危因素控制率较低在中国和美国TIA患病率相近的情况下,中国成人TIA的知晓率、24 h就诊率及治疗率远低于美国,尤其是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率较低,所以中国卒中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此外,我国缺乏区域性卒中防控网络,同时也缺乏成熟的多学科合作疾病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卒中防控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防控适宜技术的推广也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成立10年以来,在区域性防控体系建设、国家卒中中心建设以及高危人群的干预、宣教,健康管理师培训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赵国光教授特别指出,在关键适宜技术的推广上更要持续发力。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技术(CEA),颈动脉支架治疗等推广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具备CEA能力的基地医院增长至167家。

近10年,我国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力已得到明显提高,关键适宜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降低卒中发病率、患病率等目标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仍需不断努力。 

blob.png

闭环式健康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介绍,中国卒中疾病负担非常沉重。2014年我国卒中死亡高达153.61/10万人,卒中死亡人数占全球的29.4%。然而我国关于卒中的急救技术及急救流程普及率不够,导致卒中发生后的预后比不理想,也是卒中致死致残的一项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卒中大部分危险因素可防可控,如果控制得当,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后来,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成立,第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卒中筛查与卒中防治基地建设。卒中筛查是防控的重点。2011年,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启动,筛查数量达610万人次,且连续3年出版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2015年,脑防委的工作重心逐渐向防治结合方面转变,卒中中心体系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抓手,其建设核心有四点:一是促进多学科合作;二是做好绿色通道建设;三是加强卒中中心网络体系建设;四是做好关键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完善中国卒中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规范、完善卒中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救治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绿色通道。“我们正在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向一种闭环式的健康管理模式。过去更多关注卒中的预防或急救,现在从院前识别到医疗机构间的转移评估、治疗康复以及康复后危险因素的管理等都是关注重点。可以说,一个闭环的健康管理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