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8版)
生殖手术与微创
赵扬玉 凶险型胎盘植入临床处理策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介绍,凶险型胎盘植入指胎盘侵入子宫肌层甚至达到或穿透子宫浆膜层。分粘连型、植入型和穿透型。文献报道,胎盘植入发生率为0.8‰~3‰,瘢痕子宫0.2%~3.3%。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伴前置胎盘是重要凶险因素已达成共识。其致命性产后出血及高子宫切除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凶险型胎盘的诊断技术基本成熟,包括高危因素分析、超声和MRI。但保留子宫还是胎盘位子宫切除,子宫切除时机选择等,仍是临床实践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胎盘植入评分≤5分,预测病理为粘连型植入;≥6分,预测病理为凶险型胎盘植入,包括植入型和穿透型胎盘植入。依据胎盘评分完善术前准备:<5分,36~37周终止妊娠,4U RBC;5~10分,34~36周终止妊娠,8U RBC,输尿管支架;≥10分,32~34周终止妊娠,10~20 U RBC,输尿管支架,腹主动脉球囊 。
杨教授分享了严重凶险胎盘植入九步术式法:子宫切口选择,常规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胎儿娩出后,止血带环扎子宫下段止血+宫腔填纱;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分离膀胱;结扎子宫动脉上、下行支;剪出下端植入无法剥除或菲薄浆膜组织;宫颈提拉加固缝合(止血);子宫成型缝合术(图1)。
卢美松 宫腔镜诊治可改善
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美松教授介绍,宫腔镜是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首选的微创诊治手段,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最大程度地改善RIF患者妊娠结局。因此,建议RIF患者常规行宫腔镜检查。
RIF原因可能在于胚胎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目前认为,母体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子宫内膜容受性,与着床过程密切相关。不合适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承担了2/3 IVF-ET失败的原因。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将有助于胚胎着床,从而提高试管婴儿的妊娠率。
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的原因包括子宫内膜微环境异常和宫腔病变。研究证实,RIF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可确切诊断和切除宫腔病变,减少对正常子宫内膜的破坏。此外,宫腔镜还能解除病变对宫腔形态、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改善子宫内膜下的血流和微环境。
辅助生殖
李蓉 临床促排需平衡累计活产率与不良反应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表示,自1984年冻融胚胎移植成功活产,将剩余胚胎冻存提高活产率成为可实施的良好的提高活产率的方法。评价IVF成功率最有效的指标是累计活产率。
2016年发表的英国一项研究显示,1992-2011年,IVF技术累计活产率显著增加。如果能持续IVF治疗,经过8个完整周期,乐观估计累计活产率可高达82.4%,与自然妊娠活产率相当。比利时一项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累计活产率逐渐下降。经过6个周期,<35岁者乐观估计累计活产率为85.6%,而41~42岁仅为 36.4%。
我国多项研究显示,累计活产率随获卵数增多而增加,但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也随获卵数增多而增加。因此,临床需综合考虑,全胚冻存不失为增加累计或产率方法。
此外,单纯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启动较FSH+人绝经后促性腺激素结果更优,但仍需具体人群分析。
遗传变异检测
邬玲仟 应用遗传学检测技术诊断前需做好评估
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包括染色体综合征、单基因病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邬玲仟教授介绍,染色体综合征目前已报道超过200种,包括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小型染色体拷贝数变化(CNVs)、Williams 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包括手足裂畸形等。
现有的遗传学检测技术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sanger测序、二代测序(表1)。邬教授表示,遗传学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应用前需评估患遗传病的风险、患何种遗传病、孕妇能否进行有创产前诊断。有创产前诊断禁忌症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未稳定、孕妇体温超过37.2℃。
检测时需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和时间进行取样;选择恰当的遗传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给患者、孕妇及家属进行遗传咨询。
生育安全与避孕
熊承良 男性避孕的药物与技术进展
男性现有的成熟的避孕方法包括绝育术(男性输精管结扎)、男性阴茎避孕套、男性激素避孕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熊承良教授介绍,2009年,全球约60%的已婚和未婚育龄女性,使用了最常用避孕方式:男性阴茎避孕套与女性口服避孕药。
近年来,男性避孕节育有了一些新进展。一些新型的的抑制剂和拮抗剂成为研究热点。如视黄酸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碍精子的发生;附睾蛋白激酶抑制剂(Eppin)可阻碍Eppin和精液凝固蛋白的结合,使精子无法正确获能,失去运动能力。此外,研究显示,将中药鹿藿体外提纯得到其正丁醇产物,有明显的体外杀精作用。但这些研究尚处于基础或动物实验阶段。
避孕工具和技术上,避孕套的改进主要是材料上减少过敏,增加热传导性;尺寸上增加适应青少年尺寸的避孕套(青少年避孕对减少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尤为重要)。此外,喷涂式避孕套,引导下的可复性精子阻碍微创手术等,也成为研究热点。
熊教授表示,更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节育方法,注重长期和长效是未来男性避孕节育发展方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12025
创新技术守护老视患者精彩“视”界
-
new打造消化医学学科高地 泰康医疗消化医学中心成立揭牌
2025-06-29 -
06-242025
多方合力聚焦妇幼健康 让科学信息抵达每一个家庭
-
new聚焦AI时代的病理检验智慧化建设与创新,第三届中日病理检验创新论坛召开
2025-06-20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