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S全球新定义临床实践探讨再迎新热潮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十届中国呼吸支持技术会议暨第四届重症肺炎医学大会召开
5月17日,“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十届中国呼吸支持技术会议暨第四届重症肺炎医学大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的呼吸危重症专家和百余位临床医生参加了ARDS WORKSHOP板块的研讨,就ARDS全球新定义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践,以及ARDS、重症肺炎的诊疗思路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伊始,由詹庆元教授为ARDS WORKSHOP板块致辞。詹教授指出,随着呼吸危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对呼吸危重症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疾病诊治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ARDS为代表的呼吸危重症进展非常快,其相关发病机制、检测手段、诊断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相信该板块的内容一定能让在座老师有所收获。
随后,解立新教授主持了第一个学术板块——先导讨论。解教授指出,ARDS全球新定临床实践的总结,有其进步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ARDS 70%以上的患者原发病还是重症肺炎,所以重症肺炎是ARDS患者的一个最主要的疾病来源。而且这方面的治疗涉及到病原体诊断、抗炎治疗、呼吸支持技术,需要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洪文教授对ARDS的全球新定义进行了详细解读。ARDS新全球定义是基于现有证据和临床实践,在几个关键领域提供了更新ARDS柏林定义的建议,主要包括:概念模型进行了细微修改,强调ARDS缺乏一致的组织学发现以及基于ARDS临床表现的初始临床管理的重要性;纳入了用HFNO以≥30 L/min治疗的患者;在SpO2<97%时可以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来代替动脉血气诊断ARDS;当胸片和/或CT不容易获得时,如果操作者训练有素,超声可用于胸部成像;资源有限环境中的患者将不再被排除在ARDS的定义之外,并且可以被纳入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ARDS新的全球定义的最新建议将为未来研究提供几个重要的领域,ARDS全球新定义并不是柏林定义终结,而是柏林定义的延伸。对于呼吸危重症疾病的抗炎治疗,除了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抗炎的时机以及使用合适的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诊疗。治疗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肺损伤目前治疗药物不多,临床上可以尝试使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来治疗ALI/ARDS。
李琦教授指出,ARDS全球新定义对于临床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治疗学上讲,能早期纳入轻症患者,可以使得治疗条件相对差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在药物选择上,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选用上范围就更加宽一些。在治疗手段上,经鼻高流量等治疗方式的能更早介入,对于ARDS的早诊早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在抗感染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器官功能的保护。
罗红教授针对两个话题指出,2024年的ARDS全球新定义跟临床更为贴近。在很多没有办法做动脉血气的情况下,使用S/F比值来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能让我们提早对这一类可能已经有急性肺损伤、ARDS病人下诊断,在随后的治疗方案上能做一些早期的积极干预,对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变也能提供较好的获益。
王导新教授认为,ARDS新定义更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来使用,同时不使用动脉血气就可以诊断ARDS,较之前的柏林标准更为方便。新定义中对于经鼻高流量的使用,因其操作难度小、技术要求低、临床管理方便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细胞因子风暴早期,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功能细胞,对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靶点目前是一个热点,其临床应用带来一些症状的改善,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临床结局的改善,其应用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循证支持和临床经验的实践证实。ARDS的抗炎治疗还是要强调要尽早开始、强调早诊早治避免漏诊和患者病情的恶化。
宋立强教授指出。对于ARDS全球新定义的临床应用是持支持观点的。为了达到ARDS早诊早治的目标,ARDS全球新定义加入了无创呼吸支持和无创检测手段,是在柏林定义的基础上的改进。在给与一定的PEEP后如果仍然氧合指数较低,那说明患者存在一定的弥漫性的损伤。对于新定义下的ARDS严重程度的分级是否精准、超声的使用对于不同疾病患者的鉴别诊断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希望能找到一个更为精准的生物标志物,能更早期进行细胞因子风暴的管理。
邢丽华教授认为,重症病房收治的患者还是以中重度ARDS为主。通过ARDS全球新定义的应用,许多普通病房轻度的ARDS患者就能够得到早诊早治,实现了预后的改善,这点对于临床治疗是很有实用性的。对于重症肺炎的诊断,邢教授认为,可以理解为是肺炎加上多脏器的功能障碍,强调的是肺炎是一个诱因,但其结果还是脏器功能的障碍。病原体直接通过它本身和毒素造成了肺的损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是引起了免疫紊乱,引起了过度的炎症反应,对肺造成二次打击。在炎症风暴早期进行炎症过度的早期控制,适度的免疫才能使病人存活下来。一旦免疫抑制,造成继发感染同样会影响患者预后。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标志物,帮助尽可能精准判断治疗的时机。
周庆涛教授指出,ARDS全球新定义的应用在减少延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上有积极意义。对于抗炎治疗,周教授表示,在肺炎导致了全身炎症反应,引起了弥漫性的肺泡损伤时,应进行抗炎治疗。对于抗炎治疗的时机、疗程、剂量等问题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需要我们医生做更多的工作去证实。
最后解教授对该环节的讨论进行了总结。解教授指出,对于ARDS的研究一个是纵向的,即研究它的早期、中期、晚期如何发展。比如早期3-5的炎症反应以巨噬细胞为主,5-7天开始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不同的反应阶段,应该用什么免疫调节剂,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第二个研究方向就是横向研究,通过不同的病因来研究,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对于ARDS的研究希望能做出中国自己的特色,年轻医生能够引领ARDS研究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接下来学术环节由黄絮教授、王湘云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荷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黄絮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磊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志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淑靖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胡琼琼呼吸治疗师等六位讲者从ARDS有创、无创通气实战,到ARDS诊断治疗病例剖析,再到呼吸支持治疗在ARDS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贴近临床、深入而且生动的讲解。第十届中国呼吸支持技术会议ARDS WORKSHOP板块的内容圆满结束,期待专家学者们发表更多关于ARDS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助力ARDS临床诊疗精进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七届胶东国际肿瘤会议召开 为肿瘤医学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5-20 -
new解码长寿时代,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
2025-05-12 -
new聚焦老年健康,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2025-04-21 -
new构建AI医疗新生态 推动医学范式变革
2025-04-21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