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便携式睡眠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无创正压通气(PAP)分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重要监测和治疗手段。”7月25日,在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召开期间的睡眠呼吸版块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重症与呼吸学部派驻一中心睡眠呼吸监测中心陈一冰和李丹两位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PAP的实操学习和病例讨论。在下午的睡眠呼吸论坛中,六位致力于睡眠呼吸研究的专家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包括OSA在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OSA筛查管理,OSA的高环路增益研究进展,OSA上气道肌肉锻炼治疗,失眠的CBTi应用,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睡眠障碍等六个方面对睡眠呼吸疾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PAP实操学习和病例讨论现场
呼吸睡眠论坛讲课现场
“睡眠中反复出现上气道阻塞,引起慢性间歇低氧和睡眠片段化,患者多出现打鼾、日内嗜睡,睡眠憋醒,乏力等症状。”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文扬教授强调,OSA可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是一种有潜在致死风险的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痴呆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OSA并发症包括过早死亡风险增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卒中、高血压、机动车事故、代谢综合征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我国OSA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9.3%,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患者占83%,治疗OSA对这部分患者血压的下降效果肯定。此外,OSA人群发生卒中的概率是健康人群的4.33倍,病死率为1.98倍。据报道,未经治疗的重度OSA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11%-13%,比普通人群高3.8倍。
“肥胖或超重以及颈围和颈高比也可作为OSA的独立预测因子。”李文扬教授指出,OSA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比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窦炎,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软腭松弛,颌面部结构异常,小下颌,下颌后缩等等。
在治疗上,除减肥、饮食控制、戒烟戒酒、慎用镇静催眠药物等危险因素控制外,还可以采用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口腔矫治器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舌下神经电刺激和上气道肌群训练。
“在OSA患者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疗并保证其依从性较为困难。” 李文扬教授强调,OSA目前治疗方法有限,无创呼吸机治疗接受度和依从性较低,长期疗效不能保证;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中度OSA患者,且需要在正畸科医师和睡眠医师的紧密合作下进行;耳鼻喉科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严格把控手术适应症,兼顾其风险及获益,已不作为一线治疗推荐;目前亟需新的、便捷的、临床简便易行的治疗策略,上气道肌群训练应运而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玮教授和李文扬副教授率先创建舌肌/软腭肌群功能训练,其可通过增加中枢对舌下运动神经元的募集和运动输出,提高上气道肌群的张力和活性,改善颏舌肌功能及皮质中枢兴奋性,进而有效地避免上气道塌陷,维持上气道稳定,缓解夜间打鼾、减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发生。该治疗方案颇受OSA患者好评,或可作为不耐受呼吸机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
“中国有1.76亿OSA患者,然而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极低。” 此次睡眠呼吸培训班学员、河北唐山滦南县医院郑万辉医生表示,目前基层很少见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主动就诊,“打呼噜是睡得好”的错误认知仍深入人心。他表示,目前在基层开展睡眠呼吸诊疗仍时机不成熟,患者来源是最大的困难,睡眠呼吸疾病的患者教育任重而道远。
“OSA患者在压力滴定完成后,根据医师的压力滴定处方配置无创呼吸机,此后需要做好治疗后随访、管理及提高依从性等工作。然而,鉴于目前门诊患者量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人力定期为每一位随访患者进行呼吸机数据的提取和分析,睡眠无创呼吸机治疗的长程管理存在很大挑战。”李文扬教授强调,睡眠专病门诊的构建,以及呼吸治疗师在睡眠无创呼吸机培训中的参与,或将有助于提高睡眠随访及无创呼吸机长程管理的质量。
专家讲课 精彩瞬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李庆云教授 讲题:女性OSA的诊治现状与专家共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刘霖主任 讲题:心血管疾病患者OSA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文扬教授 讲题:OSA的口咽肌肉锻炼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倪越男呼吸治疗师 OSA高环路增益的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邵岩教授 CBTI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陈一冰教授 新冠病毒感染对睡眠的影响
扫一扫查看
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
医师网专题页面
扫一扫查看
直播专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