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麻醉中青年医师交锋展实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9月2日,由麻醉医学专栏编委会指导、《医师报》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中站如约而至,来自华中地区的20名中青年麻醉医师怀揣着对麻醉医学事业的深厚热爱与不懈追求,各展所长,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决。
“这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青年医师在麻醉医学领域的无限可能!”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的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在形式上进行了重要调整,通过全国各省、直辖市的二十余场初期海选,五大区域中期会和全国总评审会,最终产生“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医学菁英”,这无疑提升了活动的激烈程度与专业性。能够跻身中期会·华中站的优秀医师代表们,都是麻醉医学领域中的佼佼者。
姚尚龙教授表示,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不仅是麻醉从业者展示自我、成长锻炼的舞台,更是推动麻醉学科发展、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他鼓励青年医师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以最佳状态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风采。
最后,姚尚龙教授寄语中青年医师们,希望他们能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智慧的火花,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成长的阶梯。今后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与成长,继续在麻醉医学的广阔天地中翱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守护生命健康的麻醉新星。
《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介绍了麻醉菁英标准。她提到,《医师报》“麻醉医学专栏”自2022年创立以来,迎来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麻醉医学的发展和麻醉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二届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将通过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四类荣誉的展示来推出全国麻醉医学领域的中青年菁英,并将于9月27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9次麻醉学术年会上进行荣誉授予。
本次活动由张艳萍执行社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武汉市第四医院彭晓红教授共同主持。郭曲练教授和彭晓红教授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鼓励每一位参与者继续保持对麻醉医学未知的探索热情与勇于实践的坚定信念,在麻醉医学领域中持续深耕,敢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而这份持续的努力与不懈的追求,将汇聚成推动麻醉学科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Part1:质量第一,安全麻醉
申报本次中期会·华中站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共3位讲者,郭曲练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田首元教授以及姚尚龙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表示他们均展示了其在麻醉医学领域的认真执着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2位讲者凭借其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姚文龙在气道管理方面展现出了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雷则因开创微创麻醉体系而受到专家赞誉。
气道管理是麻醉安全的核心防线,而随着视频喉镜的发展和普及,困难气道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气道困难导致植物人状态甚至死亡的比例仍较高,应如何应对?
针对已预料困难的气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姚文龙提出基于CT仿真内镜技术和3D打印,术前以模拟动画学习充分完善气道评估,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设计软件,建立了一种提高可视软镜操作技能的简易训练模型。在胸科麻醉的气道管理方面,他围绕视频喉镜引导双腔管插管进行了探讨,并通过附加引导管完善了视频喉镜引导封堵器置入技术,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参与起草了新冠感染重症病人气道管理流程的草案,提供了中国经验,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
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气道相关论文17篇,开展了多维度、分层递进气道管理培训,充分展示了在气管管理领域的探索精神。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雷以原始脑电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微创麻醉”体系并予以临床应用。
他指出,麻醉深度是患者术后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传统的评估方法则因临床经验个体差异大、加工脑电图存在延迟等原因而导致监测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精确、机制尚不明确,面对种种困境,他选择从原始脑电分析来破局。与传统麻醉相比,在术前增加脆弱器官功能精细评估及优化、术中行多模态监测、术后更加注重患者长期转归及转化潜力。
他率先在老年患者、体外心脏循环患者及小儿患者中应用该麻醉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通过原始脑电分析减少了诱导期癫痫发生,成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助力患者快速康复,进一步优化了特殊群体麻醉管理策略。该技术为临床安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且此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整体报道,具备良好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Part2:学术麻醉,科研创新
共有6位讲者申报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荣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学胜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树春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陈永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罗爱林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刘际童教授以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林忠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指出,在麻醉科研领域的探索实践中,这一批青年才俊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学术成果。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静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煜,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成就闪耀全场;张静医、教、研齐头并进,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毛煜则从术后疼痛出发,深入阐明相关机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医教研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这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静从医以来一直践行的信念,而患者麻醉平稳且快速康复、桃李满门以及科研成果卓著则是对她最好的肯定。
她在心脏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肌损伤与认知功能、危险因素干预对于心脏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在围手术期重要器官保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37篇SCI论文,并且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以发明人身份在吸入麻醉药、缺血再灌注、神经阻滞等领域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
她广泛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获批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等多项人才计划,此外,她还亲自指导学生科研,带领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累计已培养13名研究生,指导取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教学成果颇丰。
目前,麻醉术后并发症多样且极为复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煜迎难而上,选择将麻醉术后疼痛作为自己深耕探索的方向。
带着“麻醉药物诱发术后痛敏的中枢神经基础是什么?如何基于神经机制发展新的干预手段?”这两个问题,她从神经环路入手,决心明确瑞芬太尼诱发痛敏的精细环路结构和活动依赖的调控模式。她先后阐明了瑞芬太尼诱发痛敏的脑稳态失衡机制,获得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学术评价;明晰了慢性疼痛的脑稳态失衡机制,为离子通道相关的药物应用与镇痛提供了翔实的实验依据;探索了靶向感知觉系统干预疼痛环路的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国际著名疼痛领域专家Rohini Kuner评价其“为临床转化应用、优化疼痛缓解开辟了道路”。
毛煜力求把基础研究成果推向国内外,更是助力了“南极科考”和“深空探测”,以实际行动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Part3:品质麻醉,管理创新
郭曲练教授、余树春教授、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麻醉学专业负责人李晓红教授分别对品质麻醉·管理创新类讲者的演讲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特别强调了讲者们在科室管理方面的细致工作,从科室细节、安全到管理流程,都体现了其到位的管理能力。他们认为,这样的年轻管理者不仅个人表现出色,而且在科室的引领和个人成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有大智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婷婷强调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推动麻醉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在这些领域的成就。其科室通过建立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促进了科研创新。
在专业贡献方面,王婷婷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获得了多项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婷婷授作为教学主任和研究生导师,注重学生的人文培养和学术交流,她的学生在2023年发表了多篇高质量SCI论文。
“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品质麻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王婷婷说。
“仅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山西省人民医院张玮玮介绍了该科实施的以人为本的效率管理改革。她强调,理想的医疗模式应以患者为中心,追求最高质量、最短治疗时间、最低费用,以实现最佳疗效,服务更多患者。
山西省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三个转变和三个提高,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效率管理。他们从满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需求出发,提高了效率。
她还提到,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保证效率至关重要,包括对出勤率、工作量、重症奖励、不良事件上报等方面的考核,以及对规培医生的严格管理。通过系列措施改革,山西省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在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Part4:人文麻醉,公益基层
山西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田首元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杜晓红教授、武汉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彭晓红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张文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学胜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学科主任兼麻醉科一部主任刘际童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杨金凤教授分别对人文麻醉·公益基层类的7位讲者演讲进行了点评与提问。他们表示,讲者们通过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设备带到基层,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确保了当地居民依然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们一致认为,这些讲者在推动基层医疗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培养医疗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所有人学习。
“麻醉医疗力量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宋宗斌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参与了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的精准扶贫项目和县级医院麻醉科品质提升计划,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性化帮扶,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下沉。
在县级医院麻醉科品质提升计划中,宋宗斌在湖南省桃源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模式摸索,探索如何开展活动、评估效果、分析问题并改进,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并树立典型。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并被中国医师协会作为优秀品牌项目展示。
宋宗斌表示:“我将不懈努力,推动人文关怀在麻醉领域的深入实践,致力于将我国从麻醉大国转变为麻醉强国,贡献出我们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
在一次紧急救援中,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伟全力以赴,对一名溺水者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心肺复苏,尽管如此,仍未能挽回这位年轻人的生命。这次经历深深触动了他,激发了他投身于科普教育的决心。
2018年,他创立了荆州烛光公益急救科普中心,自创立以来,已在荆州市7个县市区开展活动,覆盖46所学校、20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活动122场,直接参与人数达3.5万,受益人数超10万。
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2个人,徐伟表示,未来希望通过标准化、经济型的模式,将基层公益科普活动做得更广、更深、更持久。“小小烛光,大爱无疆,我们的努力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徐伟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海发的工作经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被派往洪湖市人民医院挂任副院长,负责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及外联工作;二是参与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起的县级医院麻醉学科能力建设提升工程、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县级医院品质麻醉试点医院评估考察活动,跟随专家队伍先后走过省内外多个基层地区进行培训指导帮扶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让洪湖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在洪湖市人民医院挂职期间,夏海发积极推动武汉协和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夏医生的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获得了包括湖北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等5部门联合通报表扬,洪湖青年五四奖章以及洪湖卫健系统服务基层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每一个小群体都值得被关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井子夜以“奋进正当时青春勇担当”为题展示了近两年的工作成果,体现出一个麻醉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临床技术方面,井子夜成功为20余例严重脊肌萎缩症患者完成穿刺。他感慨于患者的坚强与积极生活态度,这也成为了他工作的动力。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参与临床诊断制定,推动了超级肥胖麻醉、免插管休克手术及肝移植等麻醉工作的开展。
井子夜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义诊、科普和帮扶,为许多基层医师成长提供了帮助。他的工作得到了省级认可,荣获山西省青年五四奖章。他强调:“青年医生应该在实践中继续增长自己的才干,到基层去淬炼我们的本事本领,在成长中面对我们得失。”
结语
在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中站的激烈角逐中,我们见证了华中地区中青年麻醉医师的实力与风采。“讲者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演讲内容丰富精彩,每位参与者都为此次活动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姚尚龙教授希望,参加本次中期会的讲者们未来能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张艳萍执行社长指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青年麻醉医师们在临床技术创新、科研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人文关怀方面的成就。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培养医疗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期待未来有更多的麻醉医学青年医师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推动我国麻醉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杭州站活动举办
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杭州站
2024-12-05 -
new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菁英评选 ·广东(海南)站活动举办
麻醉菁英评选广东(海南)站
2024-12-05 -
11-212024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合肥站活动举办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安徽站
-
new荣耀加冕,启航新程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荣耀时刻
荣誉是阶段性成果,也是新旅程的开始。
2024-09-30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山西站活动举办
2024-08-01 -
华东区域麻醉青年医师的实力对决|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2024-09-10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天津站活动举办
2024-07-10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广西站活动举办
2024-09-28 -
华南麻醉中青年医师过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2024-09-10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全国海选·贵州站活动举办
2024-08-15 -
华北麻醉医学“新势力”较量|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