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上接第17版)

时间:2017-08-09 09:07:04来源:未知作者:本版责编:董杰 阅读: 64024

影像医学可深化中医理论  推进中医科学化


blob.png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影像医学可以补充信息,协同望诊,促进“辨证”客观性。影像医学信息全面,辨证客观,可提升“论治”有效性。影像医学可深化中医理论,协同创新,推进中医科学化。


现代影像医学在传统中医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广东省中医院影像中心刘波教授进行了精彩阐述。他指出,影像医学对中医的研究范畴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研究,对中医理论研究,对经络研究,对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对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研究  刘教授指出,影像对物质(病理)基础研究,既是对中医证型“本质”的探究,又是对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如中医讲,肾开窍于耳,补肾可以治疗神经性耳聋,为什么?现代医学利用分子影像同位素示踪发现,耳蜗存在与肾一样的醛固酮受体。

影像学促进中医理论研究  “三焦是六腑之一,有名无形,也是多年来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中医对‘三焦’的描述主要集中于功能部分,对其组织解剖始终含糊不清。”刘教授表示,从功能角度入手,以X线检查探讨中医的三焦。上焦为心、肺器官,起到呼吸和循环的功能,与主温煦的作用相仿;中焦包括脾、胃、肝、胆、小肠,担负消化系统的吸收运输功能,与主腐熟作用相当;下焦为肾、膀胱、大肠,共同完成大小便的排泄功能。

中医水代谢理论讲到,通过脾胃、肺肾、膀胱、三焦均可实现水代谢,可以推测,这些功能一致的脏器可有其相同或相近的物质基础。实际上,2003年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发现了水通道蛋白获诺贝尔奖。目前,磁共振可能通过磁共振对水通道蛋白进行直接观测。

影像学对经络的研究  经脉系统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有无、走向)至今存在很多争议,影像学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上研究经络的手段。

针灸作用机制影像学研究  中医和西医都承认针刺效应与大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中医文献记载有多条静脉“入脑”,但没有经脉入脑后的具体位置描述。利用现代影像医学,可以对针刺如何在大脑上发挥作用进行研究。如通过对耳穴的刺激,观察大脑哪些关键节点起作用。从脑影像入手,可以反映针刺作用的神经通路,而不是仅仅固守整体调节、平衡理论的宏观理论。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历程

blob.png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任民教授介绍,肝豆状核变性(HLD)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酮代谢障碍,受累脏器被铜毒性损伤并出现相应的缓慢进行性复杂多样的肝症状和脑症状等。HLD是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遗传病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HLD被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铜代谢障碍引起铜在组织中沉积有关后,临床医师和药理学家试图寻找有效的驱铜药物治疗。杨任民团队做出了大量工作。

锌盐 

杨任民团队对1980-1983年间口服硫酸锌的60例HLD患者疗效进行观察,48例尿排铜增加同时临床症状改善,进一步明确肯定了硫酸锌具有尿排铜疗效,获得国内广泛使用。

二巯丁二酸

二巯丁二酸(DMSA)用于抗锑剂中毒,是中国首个被美国效仿,并经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的金属解毒剂。杨任民团队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协作,于1987年首先试用DMSA治疗HLD,并对DMSA与青霉胺长期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DMSA不仅无严重长期副反应,且尿排铜量及疗效均优于青霉胺。

二巯丙磺钠

二巯丙磺钠(DMPS)是前苏联学者合成的巯基络合物,用于汞、铅中毒患者。杨任民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及过敏试验、毒性试验对DMPS治疗HLD患者的疗效、临床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进一步重新探讨。证明DMPS静脉滴注为低毒、高效的驱铜剂。迄今已配伍肝豆汤/片中西医结合治疗HLD 5000余例,有效率达93%。

肝豆汤/片

1974年杨任民团队观察大部分HLD患者临床多表现湿热征象,乃采用清热解毒、通腑利尿之法,以大黄、黄连、黄芩、穿心莲等组成“甘豆汤/肝豆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确有明显尿铜排泄增高及缓解肝、脑症状作用。临床观察肝豆汤治疗HLD 107例,有效率达70.6%,且不良反应较少。



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中西医研究


blob.png


病理性近视导致的眼底病变进行性发展,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中药在干预治疗PM黄斑出血上疗效显著,中药结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手术治疗能明显促进出血消散、缩短病程、增进与提高疗效、防止复发等作用。对病情较重老年性患者,能延缓疾病发展,维持或改善视功能。


病理性近视(PM)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增长、眼内容物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是我国常见眼病之一。PM表现为近视持续加深,并伴有眼轴过度增长而造成的黄斑病变及其他眼底病变。我国近视人数高达5亿,超过3.1%为PM,PM患病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更为严峻的是,我国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病率已达2.39%,其中约10%可能会因此失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教授等开展的PM黄斑病变相关因素分析研究得出,眼轴越长,脉络膜萎缩弧的面积越大,PM黄斑病变越严重。亢教授表示,要根据眼轴监测结果,在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未达到27 mm之前,提早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预防黄斑病变保护视功能的方法。患者初诊时,对脉络膜萎缩弧进行检查有助于了解其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程度。此外,眼轴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等因素与PM黄斑病变具有相关性,在临床诊治中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亢教授介绍,对症治疗是PM西医治疗的主流治疗方法,包括屈光矫正、眼底病治疗和并发症治疗,也可应用巩膜后兜带术进行干预治疗。但西医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方法多样,方案选择不同,结果也不同,费用高,眼底病变被动,疗效差。

亢教授等开展了“加减驻景方治疗PM黄斑出血的随机对照探索性研究”,证实中药加减驻景方能有效促进PM黄斑出血的吸收,减轻眼前视物遮挡感,提高患者视力,提高视功能,并能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使其稳定,不产生组织病理损害,稳定斑块,减少复发等,体现了中医治疗眼底病的优势。

“PM不可逆,但其可防可控,基于我国近视患者基数较大,中医药治疗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延缓PM并发症的发病率,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亢教授表示。



南北交融  

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大会成功召开

blob.png


陈可冀院士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和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是我国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现代学派的创始人、奠基者。为了进一步传承陈可冀院士血瘀证理论,总结活血化瘀祛痰研究的最新成果,宏扬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院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心血管病·南北交融——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大会”于10月2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召开,由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史大卓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本次大会是站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高度,对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及传承,围绕陈可冀院士“血瘀证”核心理论,以南北交融为传承平台,开展心血管病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全国各地的弟子、学生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体现了陈可冀院士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领军人物、国医大师的博大精深的学术内涵和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典范。

微信图片_20170714111644.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