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详情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发布会顺利召开,共启呼吸健康新征程!

时间:2025-03-31 18:46:09来源:医师报作者:呼吸频道 阅读: 137187

2025年3月29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发布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发布会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提供学术支持。全国呼吸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发布,标志着我国哮喘防治水平的全面提升,开启了全新的防治征程!

首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为发布会开场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旻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辉国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共同开启支气管哮喘管理新里程。

a8f79e6236267118ffbcd1face3944a.png

1743417797964.png

沈华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的组长,沈教授自2023年开始带领学组启动指南更新工作。大会中,沈华浩教授家属代其致辞并缅怀沈华浩教授。沈教授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动国内哮喘研究的发展,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即使在病中,他依然牵挂指南编撰进度,为新版指南殚精竭虑,《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出版,无疑是对沈教授最好的纪念。

1743417646924.jpg

发布会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吕小东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旻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辉国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应颂敏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苏楠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赵丽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甄国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常春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华琼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如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包婺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华雯教授等哮喘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们共同助力启动,宣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正式发布!哮喘精准诊疗达新境!

1743417283803.png

专家报告环节,张旻教授从专业视角为与会者带来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深度解读。张旻教授指出,《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立足我国国情,围绕哮喘防治的多个领域进行了重磅更新调整:包括诊断路径的优化,评估手段更强调全面、精准和动态,增加2型炎症的评估及标准,新增“临床治愈”目标的;更新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在轻中度强调抗炎缓解(AIR)理念及在中重度强调维持缓解;优化重度哮喘定义,在4级/第5级均可根据哮喘临床表型/内型评估添加生物靶向药物;同时对于不典型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进一步完善诊疗路径,而对于真菌致敏性哮喘等哮喘的特殊问题进一步梳理。指南不仅结合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诊断、评估、治疗、急性发作、重度哮喘、不典型哮喘、哮喘管理原则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并筛选整理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34个相关问题整理出相应的推荐意见。指南的更新对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知和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743417364332.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华雯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哮喘吸入治疗中的抗炎缓解(AIR)策略和维持缓解(MART)策略。

1743417331768.png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哮喘疾病的防治,就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包括支气管哮喘诊断路径的优化,“临床治愈”概念的定义;重度哮喘的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未来哮喘指南循证医学证据的强化方向,这些讨论不仅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更为哮喘防治的未来指明道路与方向。

【诊断路径】

哮喘诊断需结合可变的症状加可变的气流受限。如何选择可变的气流受限情况,路径提示诊断道路可以这样选择:先做舒张试验,因为无法了解患者真实的FEV1情况,只要舒张试验阳性则基本诊断明确。如果舒张试验阴性、FEV1占预计值%≥70%再进入激发试验,阳性了就明确诊断,阴性或者FEV1占预计值%<70%无法激发的患者可以看PEF日变异率,>10%则可以确诊。如果患者存在我们刚刚说过的那些临床症状,提示可能为哮喘,但无法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达不到诊断标准中可变的气流受限依据时,我们还有一招:采用“拟诊路径”来提升哮喘诊断率,而不是过度依赖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的临界值,把真正的哮喘患者拒之门外。

【“临床治愈”】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生物靶向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治愈”已成为超越疾病控制的哮喘治疗新目标。《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出,部分临床控制期患者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或其他抗哮喘治疗后,无症状时长达到1年及以上,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无需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治疗,如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可视为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指南中“临床治愈”的标准仍为概括性总结,对于各个维度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除了指南中提及的四个维度外,更高标准的哮喘“治愈”目标还可能包括气道炎症等指标。

【重度哮喘治疗方案的选择】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重度哮喘指的是连续3个月及以上规范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并且针对共患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处理后仍未控制,或者在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减量时出现加重的哮喘。

指南推荐在原有规范化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的基础上,具有2型炎症特征的重度哮喘患者可使用生物靶向药物,如抗IgE单抗、抗IL-5单抗、抗IL-5受体α(IL-5Rα)单抗、抗IL-4受体α(IL-4Rα)单抗、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抗。而OCS作为最后考虑手段。重度哮喘患者对2型炎症生物靶向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指南建议优先考虑停用OCS,酌情减少ICS-LABA的剂量,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可以停止ICS-LABA的维持治疗。其他治疗方案还包括低剂量阿奇霉素及支气管热成形术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选用。指南建议多学科联合评估重度哮喘的诊治。

1743417402680.png

1743417441618.png

随后,在媒体提问环节,专家们针对媒体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而专业的回复,将哮喘防治的最新理念、研究成果及更新意义传递给了更广泛的受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答媒体问中的专家们的权威解析:

【哮喘诊断路径的提出对于我们国家哮喘诊断率的提高有哪些积极意义?】

全球哮喘负担形势严峻。2021年,全球哮喘患者约2.6亿,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约4570万哮喘患者。还不包括不典型哮喘、儿童及青少年,且还在逐年增加。但是诊断率不足30%。哮喘的早诊早治对于降低疾病负担的意义重大,因此诊断路径的提出,一方面给予首诊有条件做可变气流受限检查的单位尽可能地明确诊断,对于无法进行相应检查的基层或者是检查结果阴性但是高度怀疑的患者也可以及时根据拟诊启动抗哮喘治疗,在提高诊断实现早诊早治的同时避免过度治疗。

【新版指南在稳定期治疗部分的更新对于哮喘管理有哪些积极意义?】

哮喘是一种呼吸慢性疾病,吸入治疗是哮喘治疗的基石。对于吸入治疗,新版指南强化了抗炎缓解的理念,推荐ICS-福莫特罗是哮喘抗炎的首选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同时对于中重度哮喘推荐维持缓解治疗,并强化起始治疗后每2~4周需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1次,加强随访。同时对于吸入药物吸入装置的选择也提出了个体化优化,对于加强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依从性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生物靶向治疗的应用时机,应用方法和应用人群也在新版指南中有非常多的呈现,包括其他比如阿奇霉素、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使用以及OCS作为最后治疗手段等都为哮喘患者的全程管理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案,而只有这样才能给到患者全面控制。

【“2型炎症内型”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及具体分型标准】

新版指南强化了全面评估的重要性,特别是新增2型炎症评估,这个评估方法对于哮喘患者的治疗选择、预测急性发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型炎症根据患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如血嗜酸性粒细胞≥150/μl,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2.5%,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20 ppb以及具有过敏原驱动]。所以我们希望能定期对患者的血常规、FeNO、总IgE等方面评估,有条件地开展诱导痰检查。诱导痰的界值是基于中国人的研究确定,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

【生物制剂相关内容的更新及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新版指南更新生物制剂适用人群、疗效、安全性、疗效预测因子等相关描述和近四年循证医学证据。生物制剂推荐意见的更新是精准治疗的体现,也是哮喘患者有望实现“临床治愈”的重要武器。通过生物标志物及合并症等对患者进行分型和全面评估,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生物制剂,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时,能够更合理地选择生物制剂;推动治疗目标的实现:生物制剂推荐意见的更新有助于实现哮喘的长期控制,甚至推动“临床治愈”目标的实现。

作为呼吸领域的权威指引,《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问世,是我国哮喘诊治规范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我国哮喘防治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助力哮喘防治网络的持续优化与完善。新版指南的诞生凝聚了我国呼吸领域专家的共识与努力,它不仅是一份诊疗规范,更是呼吸界对患者健康的庄严承诺,以及对医学未来的坚定信念。未来,这份指南将会帮助广大的中国呼吸医者,更好地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全球哮喘防治贡献中国智慧,力求让每一位哮喘患者都能享受健康、自由的呼吸。

责任编辑:刘则伯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