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我国心外科在创新中前行

时间:2017-08-10 12:39:55来源:未知作者:武冬秋 阅读: 78188

blob.png

9月9~11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十二届年会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好医师”表彰仪式在京举行。本次大会国内外大腕专家云集,国内外千余名心外科医师齐聚一堂,就当前世界范围内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作专题汇报并展开学术研讨。开幕式上,对“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好医师”和“第四届优秀青年医师奖学金”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大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高长青院士指出,此次会议是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盛会,邀请了数名院士、知名外籍专家和国内众多著名专家,就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演讲与讨论,旨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血管外科的进展,推动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翁渝国:左心辅助装置心衰治疗成救命手段

自1963年De Bakey首次将左心辅助装置应用于临床至今,左心辅助装置(LVAD)经过5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LVAD可改变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输出量,从而改变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维持其全身组织器官的正常血供,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细胞的耗氧量,提高舒张期血压,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促进冠状动脉的侧枝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在替代心脏的部分泵功能的同时促使心肌细胞的恢复。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4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TandemHeart系统,Impella LP系统及体外膜肺氧合系统。

德国心脏中心翁渝国教授指出,LVAD应用首要目的是救命,当终末期心衰患者已经使用了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时,LVAD的应用无疑是最有效、最可靠、唯一的求生手段。

翁教授指出,赢得生命才有希望对各种原发心脏病继续进行治疗。对濒死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早期和及时地使用LVAD可以挽救生命,大部分终末期心衰患者可以利用LVAD作为桥梁技术等待合适的供体;在某些突发性急性心衰,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功能无法恢复或暴发性心肌炎,LVAD置入后短中期循环支持可使自身心功能恢复;对于不合适心脏移植患者的终末期心衰作为最终治疗,延长生命,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翁教授还介绍,使用LVAD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也较好。

魏峥: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或成主流

台湾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魏峥教授指出,过去对严重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治疗,只有外科手术置换瓣膜一途。然而有许多患者或因年迈,或因合并多项疾病,外科手术风险太高,以至于无法接受手术或是患者不愿铤而走险,最后患者只有放弃治疗。在经历反复心力衰竭、胸痛等痛苦而死亡或猝死。

这种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风险极高的主动脉瓣膜疾病令群医束手。近十年研发出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则为这些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魏教授指出,TAVR须由心脏内外科、心脏超声、麻醉科与医学影像科的通力合作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对于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TAVR比外科换瓣的风险低;对于中度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TAVR的结果与外科手术相当;

魏教授强调,未来TAVR在低风险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可能与外科手术相当,届时TAVR将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未来TAVR也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生物瓣退化的病患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

刘中民:干细胞治疗期待确定性成果

近年来,干细胞引起的心肌再生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干细胞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包含了细胞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微创导管技术,随时随地就可能对心衰治疗有确定性的结果,患者可减少经济支出,提高生活质量。

干细胞替代治疗的细胞来源包括骨髓源细胞、骨骼肌肌母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心脏干细胞。通过临床前大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少心梗面积。

上海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指出,虽然心血管病领域中的干细胞治疗还没有常规应用于临床,但通过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突破,并将不断向前推进发展,相信未来将有望帮助心衰患者重获健康!

blob.png

宋云虎:中国心脏移植现状趋成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云虎教授详细介绍了阜外医院及中国内地心脏移植现状,他指出,中国内地心脏移植状况更趋理性和成熟,近远期结果令人鼓舞;中国内地脑死亡供心应用近年发展迅速,还具有发展潜力。

宋教授指出,脑死亡供体及供心的支持维护非常重要,多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待持续加强;心脏移植围术期机械辅助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具体适应证和并发症预防有待进一步交流讨论。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