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国内首部《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发布

时间:2018-01-08 14:28:24来源:未知作者:张亮 阅读: 64206

201816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共同制定的国内首部《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在北京正式发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手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技术已日渐成熟,目前国际多个指南和共识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实现ESD规范化  让世界认可中国内镜

    “经过我国内镜医师的不懈努力,我国每年的ESD诊疗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临床实践中的技术创新更是源源不断。但是,由于手术规范化不足,导致中国内镜难以赢得国际引领地位。”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张澍田教授指出,希望通过本指南的制定、推广,实现我国胃癌ESD围手术期管理的诊疗规范化,为中国在世界消化内镜舞台赢得引领地位。提高消化道早癌筛查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造福更多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ESD治疗早期胃癌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对内镜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张澍田教授表示,《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的出台对于ESD围术期管理,规范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将规范落实到每个细节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李鹏教授介绍说,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及预防复发等优点,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医院在内镜设备、诊断水平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我国消化内镜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基层医院的诊断规范性和诊断经验、诊断水平参差不齐。

   一份2012年我国消化内镜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仅14.8%被调查医院有能力独立开展ESD操作,且主要为省级医院。如何探索和总结出我国胃癌ESD围术期管理的诊疗规范,为更多患者提供微创治疗的机会,是摆在我国临床医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张澍田教授表示,《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可谓应运而生,从ESD治疗的适应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并发症的处理等多方面对胃ESD围术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规范化落实到ESD治疗的每一个细节。

 

医源性溃疡不容忽视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指出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李鹏教授指出,胃ESD术后应常规应用抑酸剂,以提高胃内pH,促进医源性溃疡(本指南中特指胃ESD后创面,因直接剥离深度超过黏膜层,符合“溃疡”定义,又称人工溃疡或人造溃疡)愈合,减少迟发性出血发生。据文献报道,在胃黏膜病变的ESD术中急性出血的发生率为2.9%~22.2%。在ESD操作中,预防出血比止血更重要,剥离过程中对发现的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是减少出血的重要手段。

    《指南》同时明确ESD禁忌证包括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肿瘤侵犯固有肌层;合并心、肺、肾、脑、血液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作为治疗胃部非浸润性肿瘤和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ESD具有侵袭性小、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黏膜病变、病理诊断准确、术后复发率低及康复快等优势和特点,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ESD在国外已相当成熟,在国内该技术也日臻完善。而胃ESD围手术期管理更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张澍田教授表示,希望《指南》的出台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为医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促使我国未来胃ESD的围术期管理更加规范和专业。

 


责任编辑:黄玲玲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