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特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特刊/详情

影响我

时间:2014-06-26 12:40:00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杨萍 耿璐 宋攀 阅读: 140187

编者按:作为医师奖的获得者,无论是行医还是治学,医术抑或医德,都可谓是同行中有口皆碑的榜样。然而荣誉背后,成长之中,是谁影响他们最深?又有哪些事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医师报》记者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blob.png

刘惠亮  武警总医院

老主任告诉我“打铁还需自身硬”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同的轨迹。对于刘惠亮来说,我国老一辈的心血管专家胡志琦老先生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老当时是心内科的主任,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专业的教授之一。解放前曾是国民党中央医院的医生,解放后进入了部队医院。

胡老学识非常渊博,但让刘惠亮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严谨与严格。刘惠亮回忆,每次查房时胡老都要求大家把患者的病历准备好。有一次,一个同事没有将病历准备好,胡老见状不但严格批评,甚至直接将病历从二楼扔了下去。当时被扔病历的医生泣不成声,很是委屈。但从那以后,有如这样细节的问题科室内从未出现过。“胡老不但帮助我们提高技能,对我们严谨工作态度的养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惠亮说。

当时在科室内有着这样一条规定,所有医生在行驶本职工作之前都要做一个月的护理工作。因为在胡老看来,既然医生要指导护士工作,就应该对护理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否则何谈指导。铺床、送大小便样本、打扫卫生间、打针、送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刘惠亮仍然觉得那段日子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以至于他现在查房时一眼就能看出护理过程中的优劣。

“正因为老一辈专家的这种严格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理念才能得以传承。”刘惠亮告诉记者。

朱建华   宁波市第一医院  

老岳父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朱建华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一直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与其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

朱建华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人生了病看医生很困难,从宁波到上海去看病要坐12个小时的轮船。有些人即使得了肺炎等常见疾病都有可能去世。在农村,当年都是一些土医在看病,虽然患者众多,但技术水平却很有限,所以农村缺医少药得厉害。”

正因如此,医生也就成了朱建华从小向往的职业,因为医生可以让患者“起死回生”。

对朱建华的行医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他的老岳父。老岳父原是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内科主任,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他,每天仍然在坚持看医学文献。“他对医学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

1988年,朱建华与爱人结婚,婚后与老岳父在一起共同生活了9年。每天晚上的生活基本都是老岳父一张写字台,朱建华一张写字台,一起学习,有时甚至会为了一个问题讨论到深夜。

老岳父30余岁就任宁波第二医院内科主任,64岁退休,做了近30年的科主任,在宁波也算小有威望。“他这种对专业的执着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朱建华说。

老岳父对于朱建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经常会和朱建华谈起年轻医生的成长,从其他年轻医生身上发现优点,进而将这些转达给朱建华,以鼓励其不断向前。

老岳父在宁波虽有一定的威望,但他很少去外面应酬。从做科主任起到现在,他的生活除了在医院就是在家。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着朱建华。

赵桂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导师赋予我遐想的大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赵桂秋的求医为医道路上,那些默默无闻,品德高尚的老师们对她影响深远。

赵桂秋在采访中这样感叹,“我今天取得的成绩与老师们的培养密不可分”。

赵桂秋的硕士导师是全国著名眼科病理专家孙为荣教授。孙教授严谨认真的学风给赵桂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做病理实验用到的瓶子和载玻片都需要自己泡酸、清洗。无论春夏秋冬,孙教授都会亲力亲为,坚持刷洗16遍,一遍也不会少。”赵桂秋表示,在多年的工作中,孙教授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直影响着自己。

如果说孙为荣教授赐予了赵桂秋一双在大地上坚实行走的双脚,那么博士导师王传福教授便赠予了赵桂秋一个在天空中遐想的大脑。

据赵桂秋介绍,王传福教授不仅传授了她白内障、角膜移植手术技能,更激励她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在科研中,王教授会指出大致的方向,然后放手让我去探索。尽管年事已高,但每当我有好的想法时,他都会陪着我到国家一流的医疗机构学习。”回顾博士生涯,赵桂秋表示,正是王教授支持学生创新的胸怀给自己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在赵桂秋职业成长的生涯中,在美国学习的一段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她。在赵桂秋的回忆里,她的博士后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眼科教授KOOCH对技术总是精益求精,每一台手术做得都很精致,像艺术品一样。直到如今,KOOCH教授与患者亲切耐心交流的画面还会时常浮现在赵桂秋的脑海中。

“把从国外学到的精细化、个性化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回来,超越自我,同时让更多同事取得进步,让更多眼科疾病患者获得与国际接轨的治疗质量。”赵桂秋如此评价其美国经历的意义。

如今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赵桂秋希望将自己从老师们那里学到的技术和爱心奉献给更多的贫困患者。赵桂秋参与了国家白内障扶贫项目。“虽然条件艰苦,起早贪黑,但想到能为偏远贫困地方的白内障患者送去温暖和光明时,便会觉得再大的艰辛也是值得的。”赵桂秋说。

乔淑萍  通化市人民医院

儿子是推动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乔淑萍是一个残疾儿童的母亲,还是一名三期癌症患者,但同时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一名一直坚守于一线的儿科医生。30年来,她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就,默默地实践着“我愿为儿科事业,为儿童健康,为千家万户的幸福欢乐奉献一生”的诺言。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坚强女性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更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如今,乔淑萍经历过生死难关,历经磨难终于打败了病魔得以痊愈,并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对她而言,对儿科事业的热爱不仅源于医生的职责,也同她的儿子密不可分。31岁时,乔淑萍盼来了自己的孩子,但由于早产,儿子竟患上了脑瘫。作为儿科医生的乔淑萍,为许多患儿解除苦痛,送去健康,却救不了自己的儿子,这个现实是何等残酷。然而她却没有沉溺于个人的痛苦,与此相反,她把这份痛化作了大爱无声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光辉,为更多孩子带来健康。

了解乔淑萍的人都知道,她有两样“秘密武器”,一样留在患者手里,一样留在自己身上。前者是她的电话号码,后者是她随身携带的手电筒。无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无论与她相识与否,只要电话一响,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

作为医生,她坚持三十年如一日,把救死扶伤当成事业的最高追求,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拯救、医治了无数患儿的生命和疾病。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