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特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特刊/详情

治愈 帮助 安慰

时间:2014-10-24 17:42:00来源:未知作者:秦伯益 阅读: 86424

blob.png

秦伯益 院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届院士。主要从事军用毒物和工业毒物的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 1998年荣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来自医生的安抚很重要,医生应该怎么做?

我想还是从特鲁多医生谈起。1848年他出生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边的村庄里。25岁时医学院毕业不久,刚开始行医,就得了肺结核病。当时结核病是绝症,他只好放弃事业,回到乡间疗养,时不时上山走走、打打猎、听听音乐、看看书,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完成了博士论文。于是,特鲁多继续回到城市里行医。奇怪的是,每当他在城里住上一段时间,结核病就会复发,而一旦回到撒拉纳克湖地区,又会恢复体力和激情。1884年,特鲁多37岁,下了决心迁居到了撒拉纳克湖畔,筹资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结核病疗养院,收治肺结核患者,他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病友,大家按这套方案边治边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特罗多医生自己活到1915年,67岁。比当时的平均寿命长。明年是他的百年忌日。临终前,他总结自已一生的行医经验,说了三句话,要求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To cure,sometimes    

有时,去治愈;

To relieve,often     

时常,去帮助;

To comfort,always    

总是,去安慰

后来这三句话流传很广。在杨阳导演的电视剧《心术》里演到孤美人病好出院后,脑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为她开生日Party,最后全科把特鲁多医生的三句话高喊三遍,场面很动人。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似乎成了当代医生的《座右铭》了。作为一百年前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是很好的。它如实地反映了当年一位结核科医生所能做的一切。但现在就整个医学来说,一百多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仍然是那三句话就不够了。从《墓志铭》到《座右铭》,我想框架可以不变,改一点就行:

及时,去治愈     

To cure,in time 

随时,去帮助     

To relieve,anytime

有时,去安慰     

To comfort,sometimes

安慰在医疗中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临终病人的安慰。我参观过多个国家的临终关怀医院。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医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也是至今第一流的临终关怀医院,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在那里参观,看到患者们大多在活动室里看书、织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每周还有职业对口的社会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有的结成了固定的朋友。院长对我说,这里大多数患者的生命只有一个月左右。我很惊讶,这些绝症患者在临终前一个月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我深感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医学和人文关怀的进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后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治疗用药方面要用够——疼痛时,长效吗啡要用足;烦躁时,镇静安定药要用够;失眠时,安眠药要保证——生命质量的保证比生命的延长更重要。现在,中国的医生也体会到了这点,但具体实施中还很难完全做到。

我认为,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观念的差距最大。在西方完善的医院里,除患者家属和医生外,还有四种人在承担着对病人的安慰:临床心理学家、固定的医疗技工、社会志愿者和牧师。可惜,中国的医院还远非完善,尤其缺乏为患者宽慰寂寞、寄托心灵的志愿者。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病人一般缺乏科学的幸福观和唯物的生死观。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自己觉得好就是好。老人最大的快乐在于: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本次报告对生老病死中的医患关系作了讨论。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