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特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特刊/详情

免疫调节剂的是与非

亮点回顾·焦点激辩

时间:2014-11-08 16:47:00来源:未知作者:郝 飞 阅读: 90967

blob.png

皮肤具有十分完善的免疫调节系统,维护着皮肤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皮肤的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的形成源于复杂的内因或外因,通过启动、激活、放大、效应等阶段影响机体的免疫平衡,促进皮肤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因此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除积极抗炎症治疗外,调节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传统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卡介苗多糖核酸、胸腺五肽、甘露聚糖等在体外有较为明确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动物模型中也得到验证,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且安全性较高,因而成为许多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特别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

另一方面,传统免疫调节剂缺乏靶向作用,而机体免疫紊乱具有复杂性,不同疾病表现有差别,同一疾病不同病期也有差别,不加选择地使用免疫调节剂显然从理论上难以接受。

此外,至今为止,大多数制剂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其有明确的疗效,这也反映这一类药物临床治疗作用的有限。有报道,传统免疫调节剂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原发疾病。更为特殊的是,在一些临床治疗中,如带状疱疹早期的治疗,免疫调节剂与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同时使用,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明确传统免疫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是与非,是合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对基础免疫学及疾病相关的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开发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新型免疫调节剂,可能成为免疫调节治疗的替代手段。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