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特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特刊/详情

继承医学传统 追求原始创新

时间:2014-09-20 16:59:00来源:未知作者:曹彬 阅读: 95773

blob.png

有人说:中国医学研究从来没有原始创新。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不乏原始创新的人物和事例。汤飞凡便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沙眼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极广,而且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措施。科学家争议的是沙眼病原为细菌病原还是病毒病原?

1928年,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野口英世发表论文,宣布在北美印第安人眼中分离到沙眼细菌,又称颗粒杆菌。然而汤飞凡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和眼科医生周诚浒按照野口英世的方法从24个症状典型的病例中分离细菌,并接种家兔和猴子,并没有产生沙眼症状。汤飞凡还比较了各种菌种,甚至把颗粒杆菌接种到自己眼中,均证明该杆菌无致病性。汤飞凡的研究最终推翻了野口英世的细菌病原说,得到国际认可。

但是,沙眼真正的病原体是什么?抗日战争使汤飞凡的研究计划不得不中断。这一中断,就是20年。

1954年,汤飞凡才得以继续开始沙眼病原体研究。他和同仁医院眼科合作,采集了200例典型病例样品。经过一年的分离,采用当时各种病毒分离技术,结果无一成功。最终他采用鸡卵黄囊分离病毒,并创新性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抑制患者样品中的细菌,分离出“病毒”,这就是著名的TE8。研究论文发表在195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

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原体,汤飞凡让同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造成了沙眼。40天内坚持不做治疗,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解决了七十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

此后,汤飞凡的研究结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成为名符其实的衣原体之父。

汤飞凡的发现,使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沙眼已经基本绝迹。

从汤飞凡身上,我们年青医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医生要有理想,要有执著的追求  汤飞凡年青时代就确立了沙眼病原学的研究方向,虽然由于战争中断研究20年,可是他一直不改初衷直到彻底征服了“沙眼病原体”这一国际医学难题。

医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爱病人的心  医生每天面对的是身体甚至心理不健康的病人。医生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有处于正常状态下,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有时,医生被误解,也应该坚信“以善求善,不善者易善”,用善良和真诚感化患者和家属。

 医生要懂得知足,学会正确面对死亡  知足,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衣食无忧了,我们应该重视修身养性;做些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作为医生,因为见过太多的死亡,更应该明白死和生不可分割。汤飞凡的行动告诉我们:能用死亡来审视现有的一切,才知道孰轻孰重,使人变得超脱。

医生要勤奋执著,创新需要毕生追求  一项真正的医学发现,没有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工作积累,难以称之为有创新性。医生不是歌星和明星,多把时间放在病人床边,放在实验室,放在和研究生讨论课题上,离主席台和聚光灯远一些,才能真正作出创新性科学贡献。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