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在难治性癌痛中的思考
癌痛是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涉及多学科的内容。从临床医学考虑,癌痛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通过规范镇痛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有效缓解的癌痛,一般由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医生处理;另外一种类型是经过规范镇痛药物治疗,并且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仍不佳或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属于难治性癌痛的范畴,需要以疼痛科医生为主的多学科团队给予个体化治疗。
明确定义对治疗意义重大
难治性癌痛又称顽固性癌痛,是指对治疗无效或治疗不佳、无法缓解或镇痛不足等,这些描述词汇都包含了难治性癌痛的内容。经过专家组的讨论,依据英文和中文概念、含义及应用习惯,结合对临床医生调研的结果,将这类疼痛描述为“难治性癌痛”。难治性癌痛的机制十分重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难治性癌痛机制分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内脏痛、骨转移性癌痛、癌性爆发痛、阿片药物耐受等。通过这种贴近临床治疗的分类,可以为临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难治性癌痛治疗遵循多学科管理
在治疗原则中,应特别强调多学科交叉的理念,综合患者评估的结果,在制定个体化方案中,体现出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镇痛药物与微创介入治疗的联合应用、癌痛治疗与抗肿瘤治疗的联合应用。通过学科间的协作,能更有效的缓解癌痛患者的疼痛,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多国癌痛治疗指南强调了规范化使用镇痛药物可以使80%~90%的患者获得有效缓解。但仍有10%~20%患者的疼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疼痛,当然这一观点存在不同学科间的争论。
介入治疗使癌痛治疗更有效
微创介入技术未能将疼痛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疼痛可以有效的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可以在减少阿片类药的同时增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效果。这些药物是逐步减少的,同时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也会逐渐减小,也降低了药物费用的支出。
疼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进展期的癌痛患者的决定因素包括:第一、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恰当的疼痛缓解(或不良反应难以耐受);第二、疼痛部位局限,微创介入治疗可以获益;第三、疼痛伴有功能障碍,微创介入治疗可以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生理功能;第四、微创介入治疗不会给患者带来功能损伤;第五、患者身体整体评估可以耐受手术;第六、预期生存时间超过2个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聚焦老年健康,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2025-04-21 -
new构建AI医疗新生态 推动医学范式变革
2025-04-21 -
new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分论坛湖北社会办医创新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10 -
newAI点亮“星星的世界” 给孤独症家庭多一份希望
2025-04-03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