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四大指南或改变临床实践

时间:2013-11-21 15:11:00来源:未知作者:牛艳红 阅读: 82041


编者按:11月16-20日,美国心脏学会(AHA)科学年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会议中心召开,来自105个国家超过1.8 万名心血管领域人员参与,还有150万人通过网络参与。大会集基础、转化、临床和人口科学于一体,设置了7项心血管病核心内容、26个主题,以及20个最新临床试验和19个临床医学专题报告等。

11月12日,AHA联合其他学术机构发布“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指南”、“生活方式管理指南”、“降胆固醇治疗指南”以及“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并同期在线发表在《循环》和《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

生活方式管理指南  饮食篇:对可从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获益的成人,膳食结构强调摄入蔬菜、水果及粗粮,包含低脂奶制品、家禽、鱼、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限制甜食、含糖饮料及红肉摄入;膳食结构中饱和脂肪供能目标值为5%~6%;降低饱和脂肪供能百分比;降低反式脂肪供能百分比[NHLBI分级:A(强);ACC/AHA:Ⅰ,A]。

对可从降压治疗获益的成人,膳食结构强调摄入蔬菜、水果及粗粮,包含低脂奶制品、家禽、鱼、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限制甜食、含糖饮料及红肉摄入量;降低钠盐摄入量;联合DASH膳食结构与降低钠盐摄入量[NHLBI分级:A(强);ACC/AHA:Ⅰ,A]。

运动篇:一般情况下,建议成人积极进行有氧运动以降低LDL-C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周3~4次,每次平均持续40 min,选择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NHLBI分级:B(中);ACC/AHA:Ⅱa,A]。

一般情况下,建议成人积极进行有氧运动以降压:每周3~4次,每次平均持续40 min,选用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NHLBI分级:B(中);ACC/AHA:Ⅱa,A]。

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  建议40~79岁非西班牙裔非洲裔美国人及非西班牙裔白种人,应选用种族、性别特异汇集队列公式预测10年首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NHLBI分级:B(中度);ACC/AHA:Ⅰ,B]。

对非洲裔美国人、非西班牙裔白种人以外的其他人群,可采用适用于非西班牙裔白种人的性别特异汇集队列公式进行风险评估[NHLBI分级:E(专家意见);ACC/AHA:Ⅱb,C]。

若定量风险评估后还无法作出基于风险的治疗决策,应对家族史、高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及踝臂指数中的至少1项进行评估,为作出治疗决策提供进一步信息[NHLBI分级:E(专家意见);ACC/AHA:Ⅱb,B]。

对无ASCVD的20~79岁成人,应每4~6年进行传统ASCVD危险因素评估;对无ASCVD的40~79岁成人,应每4~6年进行10年ASCVD风险评估[NHLBI分级:B(中度);ACC/AHA:Ⅱa,B]。

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内容详见第10版。

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  内容详见第11版。

心脏骤停患者入院前

低温治疗无碍预后

两项研究分别探讨了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低温治疗的最佳目标体温和开始降低体温治疗的理想时间。

研究1  该研究发现,对于假定心脏原因致院外心脏骤停的无意识幸存者,目标体温33℃并不意味着较目标体温36℃能带来更多获益。研究结束时,33℃组、36℃组分别有50%和48%患者死亡(P=0.51)。随访180 d,两组分别有54%和52%患者死亡或根据脑功能分级提示神经功能差(P=0.78)。改良Rankin量表分析也显示相似结果(N Eng J Med. 2013年11月17日在线版)。

研究2  该研究发现,对于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伴或不伴入院前室颤),虽然入院前低温治疗可降低到达医院时的体核温度并缩短达到34℃体温的时间,但并不能改善生存或神经功能状态。研究共纳入1359例患者,结果显示,干预组(注射4℃生理盐水2 L)、对照组室颤(62.7%与64.3%)和不伴室颤(19.2%与16.3%)患者生存率相似;干预与室颤(57.5%与61.9%)和不伴室颤(14.4%与13.4%)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改善(完全恢复或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不相关(JAMA. 2013年11月17日在线版)。

CATIS研究

早期强化降压无益急性缺血性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试验(CATIS)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降压治疗并不能降低14 d或出院死亡和严重残疾风险(JAMA. 2013年11月17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中国26家医院4071例收缩压升高、发作48 h内且未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随机予降压治疗(2038例)或停用所用降压药物(2033例)。

结果显示,随机24 h内,降压治疗组平均收缩压从166.7 mm Hg降至144.7 mm Hg,对照组从165.6 mm Hg降至152.9 mm Hg;随机后7 d,两组平均收缩压分别降至137.3 mm Hg和146.5 mm Hg。两组各发生683例和681例主要终点事件(14 d或出院时死亡和严重残疾复合终点),500例和502例次要终点事件(3个月死亡和严重残疾复合终点),差异均不显著。

CRHI-SRS研究

人群限钠策略可行且有效

中国农村健康行动限钠研究(CRHI-SRS)显示,农村居民参与基于社区的限钠盐项目,可显著降低盐摄入量。

研究在中国北方5个省的120个村庄进行,干预组(60个村庄)居民接受社区健康教育,建议其减少钠盐摄入量,并对心血管病高危者进行专门教育。另通过健康教育和农村便利店推广含钾的低钠盐。其中30个村庄接受低钠盐价格补贴。

18个月后,干预组较对照组24 h尿钠水平显著降低(13 mmol/d),24 h尿钾水平显著升高(7 mmol/d),但高血压患病率无明显变化(56%与58%)。

COREL研究

研究联合支架置入未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COREL研究发现,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在综合、多因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置入肾动脉支架对预防临床事件并无显著获益(N Eng J Med. 2013年11月18日在线版)。

研究共纳入947例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为因心血管或肾脏病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因慢性心衰入院、进展性肾功能不全或需肾脏替代治疗。

中位随访43个月,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联合支架置入组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5.8%与35.1%),单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但支架置入组的收缩压降幅略大(P=0.03)。

TOPCAT研究

射血分数正常心衰患者

醛固酮收效有限

TOPCAT研究显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未能改善临床结果。

研究纳入6个国家年龄≥50岁、左室射血分数≥45%的心衰患者3445例,随机给予螺内酯(滴定至30~40 mg/d)或安慰剂。

平均随访3.3年,螺内酯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幸存和因心衰入院,18.6%与20.4%)、心血管死亡(9.3%与10.2%)和心脏骤停幸存(<1.0与<1.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螺内酯治疗组因心衰入院率显著降低(12.0%与14.2%)。

消息速递

☆NIAMI研究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前即刻静脉输注亚硝酸钠不能缩小梗死面积。磁共振成像显示,亚硝酸钠组与安慰剂组的6~8 d梗死面积无差异,预设次要终点也无差异。非糖尿病患者未显现治疗效果,但糖尿病患者的梗死面积缩小4.5%,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研究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可能潜在获益。

☆对319例白血病或癌变肿瘤生存者(9~18岁,癌症确诊时间≥5年)动脉硬度、厚度和功能进行检测发现,与未患癌症的兄弟姐妹(208例)相比,癌症生存者更易早发心脏病,经由动脉功能下降证实;白血病儿童生存者完成化疗后动脉健康程度下降9%。

☆儿童先天性心脏缺损可能与母亲妊娠期暴露于特定环境毒素混合物有关。研究发现,由有机化合物和金属混合物构成的化学污染物与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主要包括苯、丁二烯、二硫化碳、氯仿、环氧乙烷、六氯苯、四氯乙烷、甲醇、二氧化硫、甲苯、铅、汞和镉。

☆两项研究显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性较好,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预后亦得到改善。

上市后注册研究显示,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7710例患者中,器械置入成功率为92%,总院内死亡率为5.5%,卒中发生率为2.0%,与既往发布的试验数据和国际经验一致(JAMA. 2013,310:2069)。

对Medcare数据的单独分析显示,1999-2011年,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30 d术后死亡率从7.6%降至4.2%,降幅高达44.7%(JAMA. 2013,310:2078)。

☆对3年期间加利福尼亚州妊娠期(妊娠期间或分娩后第1年)死亡的732例女性的死因调查发现,209例死亡与妊娠相关,其中超过25%与心血管病有关;超过2/3心血管死亡由潜在的心肌病导致,且大部分在死亡前未获诊断。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与基线无心衰者相比,心衰患者新发癌症风险增加57%,且新发癌症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46%。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