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特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特刊/详情

癌痛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 双轨滚动互助 缓慢升阶

时间:2018-09-19 23:57:19来源:未知作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殷东风 阅读: 132099

image.png

癌痛是困扰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损害生存质量。WHO三阶梯止痛方案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及变化。因此,应探索改进三阶梯方案,将中医药初始介入癌痛治疗,联合强阿片类药,双轨滚动互助,缓慢升阶,期望产生协同或增强作用, 建立新的癌痛治疗方案。

中药替代第一阶梯给药方案

由于国人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对止痛药常有抵触而顺应性较差,所以在服用汤药时常有初始治疗疼痛的要求。NCCN对第一阶梯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副作用提出警示,对每日用量做出严格限制。中药可初始介入肿瘤轻度疼痛的治疗,并筛选可用中药替代第一阶梯药的优势人群,改进三阶梯方案。

赵印涛等报告30例门诊癌症患者,以乳腺癌、肺癌为主(22/30例),轻度疼痛17例,重度疼痛13例,实证(气机瘀滞、痰湿阻滞、血瘀经络)24例;虚证(气阴/血两虚)6例,汤药处方由扶正药、驱邪药、柴胡剂、止痛单药、随证加减等构成。结果显示,轻度疼痛缓解率优于中度疼痛(P<0.05)。

可见,中药早期参与门诊患者轻中度疼痛治疗,尤其是轻度癌痛初期干预,可取得良好止痛效果。

中医药延长三阶梯方案第二阶梯用药时间 

邢向荣等报告1090例肿瘤住院治疗患者,合并疼痛517例(47.4%):轻度疼痛46例,单纯中药汤药治疗35例(76%,35/46),第一阶梯药11例(4例合用汤药);中度疼痛276例,均应用第二阶梯药,其中253例(91.7%,253/276)合用汤药;重度疼痛195例,均应用第三阶梯药,其中108例(55.4%,180/195)合用汤药。结果显示,轻度疼痛应用汤药时间长于单独应用第一阶梯药;中度疼痛汤药合并第二阶梯药时间长于单独应用第二阶梯药。

调畅气机、疏肝理气是癌痛治疗的关键。虽然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均为癌痛的主要病机,但虚证癌痛也要补虚与理气同用。为进一步证明中医药治疗癌痛有效性,开展了前瞻性辨证施治汤药及止痛单味药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邢向荣等鉴于轻中度癌痛多为虚实夹杂,用同样具有扶正祛邪作用的理气消积方作为理气组(扶正调理气机-柴胡龙牡汤,30例),益气消积方作为益气组(扶正益气养阴-四君+沙参麦冬汤,30例),联合止痛中药饮片治疗轻中度癌痛患者。治疗14 d,两组均疼痛明显缓解、KPS评分提高,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合并使用止痛中药益气组多于理气组(P<0.05),尤其66.7%合并使用具有理气作用的四逆散,理气组则使用大剂量胆南星;联合使用三阶梯方案,益气组(62.5%)使用第二阶梯药明显多于理气组(33.3%,P<0.05),并有6例(20%)使用了第三阶梯药,理气组则未使用,即益气组应用较多的第二、第三阶梯药才达到与理气组相同的疗效。结果显示,理气中药可使癌痛治疗延缓升至第二阶梯药,使应用第二阶梯药时间延长并迟滞第二阶梯药升至第三阶梯药速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 

强阿片类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石,不仅止痛作用可靠,副作用也可预期和可控,已有从第三阶梯前移至第二阶梯的趋势,即可用低剂量强阿片类药替代第二阶梯的弱阿片类药。在此过程中,中药具有协同作用,可使强阿片类药增量的幅度减小、时期延后,也可治疗恶心、便秘等副作用。随着强阿片类药用量的逐步增加,中医药治疗的重点也从疼痛治疗转为削弱强阿片副作用的治疗。

治疗经典范式中医针、药并用与西医结合,可使强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减轻,提高患者依从性。

王宁等报告患者自控镇痛(PCA)用于30例一般状态均较差患者,前3位副作用为便秘(15例)、恶心呕吐(11例)、尿潴留(8例)。

结果显示,汤药、耳穴疗法、西药止吐等治疗恶心呕吐,有效率100%;中成药、汤药、针刺、灌肠等治疗便秘,有效率88.6%;热敷按摩、汤药、针灸治疗尿潴留,有效率37.5%,留置导尿是补救措施;另有神志恍惚4例(13.3%),吗啡减量后消失。

患者自控镇痛是癌痛治疗重要手段

三阶梯原则中,首要原则是无创给药(止痛药口服)。但是,强阿片类药口服给药有镇痛效果不充分者,还有部分患者对口服给药增量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止痛药物增量一定伴随病情加重),依从性差,疼痛控制效果不理想。

PCA作为强阿片类药治疗癌痛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于强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以及存在吞咽困难或胃肠道功能障碍、临终前的癌痛治疗,止痛效果可靠、副作用可控。

PCA技术因其镇痛药物的血药峰浓度较低且波动小,简便易行等优点,成为传统三阶梯方案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应用;PCA给药途径主要为皮下或静脉自控镇痛,内科应用较多,同时也是内科治疗癌痛的终极手段。

日本指南推荐强阿片类药物口服及经透皮贴剂镇痛不佳的患者,可变更给药途径为PCA治疗。通过饮片、中成药口服/静滴、中药外治,以及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构成的中医系统治疗,可使PCA副作用处于可控范围内,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经典范例。

image.png

双轨升阶方案  中医药与强阿片类药结合治疗癌痛

根据上述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设想:中药从单独治疗开始,到与强阿片类药逐渐增量,直至与PCA相结合的双轨滚动升阶的中国方案(图1)。

从癌痛患者的轻、中、重度疼痛评分及早、中、晚期疾病分期两个维度考虑选择止痛用药,轻度疼痛和疾病早期两个维度往往重合。因此状态较好的早期患者开始出现轻度疼痛时,中医药初始介入治疗即可替代第一阶梯药;中、晚期可能出现任何程度的癌痛,如果初始中医药治疗未达到预期的止痛效果,则可合并传统的第二阶梯用药,或从小量吗啡片/针剂开始滴定,或用低剂量吗啡片剂代替第二阶梯用药,并根据止痛效果充分与否,决定是否增加吗啡剂量;终末期和口服强阿片类药无效的重度疼痛,吗啡PCA或介入止痛治疗均可作为终极治疗手段应用。

中医药与强阿片类药结合方案不排斥抗惊厥、抗抑郁、类固醇等辅助药物联合应用,可在肿瘤不同阶段将抗肿瘤和姑息治疗有机无缝隙融合。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