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类器官 打通精准医疗距离精准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首个类器官研究中心——暨清华长庚医院-创芯国际类器官实验室揭牌

时间:2018-11-20 17:02:58来源:未知作者:王丽娜 阅读: 86706

       

       随着《我不是药神》持续热播,人们对癌症的精准和免疫治疗寄托的希望也越来越大。得益于国家政策对抗癌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产和进口靶向和免疫抗癌药也在加速研发上市,但其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如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患者个体差异大、存在临床用药的盲目性等问题,也使癌症患者面临的难题从之前的无药可选变成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癌药。肿瘤类器官这种“培养皿中的微型器官”,因其具有和人体肿瘤发生器官相似的组织学特性,用其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获得成功,在乳腺癌、胃肠癌临床测试中,类器官药敏技术得到敏感性100%,特异性93%的数据。肿瘤类器官技术成为打通精准治疗距离精准的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手段。目前多个国家也正加速类器官研究和应用的布局,2017年美国国防部在全国开展25万例基于类器官培养的乳腺癌药物敏感性筛查。2018年新加坡政府投入2.5亿美金支持全国范围内开展类器官培养药敏筛查项目。

       在此背景下,我国首个类器官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战略意义。11月14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芯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医师报》共同主办,全国首个类器官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类器官临床研讨会在京举行。


开幕式



1542688196350278.jpg

董家鸿院士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指出,我国肿瘤防治形势严峻。 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类器官研究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肿瘤类器官”是一种利用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的3D细胞培养物。拥有与对应的人类器官拥有高度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并能重现该器官的生理功能。

肿瘤类器官药敏技术,出现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进入临床,是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范例。本次联合成立“类器官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服务临床为宗旨,以下一代药敏技术的开发和临床转化为目标,着重围绕肿瘤类器官培养新技术及肿瘤个体化精准用药指导展开研究,建立关键技术标准和药物筛选标准流程,建设相关研发、测试、实验等公共平台。通过研究中心的系统协调能力,最大范围地整合各种相关科研和临床资源,协调推进肿瘤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促进科研学术的多层次交流合作。


1542688297393525.jpg

季加孚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指出,肿瘤类器官不仅可以作为最佳的“试药替身”,还是肿瘤研究的科研平台。我们大胆设想,如果将基因分析技术和类器官药敏技术相结合,可以提供从分子到细胞到组织器官的多维度信息,不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药物作用的机理,还能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加全面真实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还应建立国人自身的肿瘤大数据及类器官生物信息库,为肿瘤新药研发、个体化诊疗方案、指南修订、肿瘤人工智能生物分析数据等方面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更为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合作平台。在国际上,将与意大利IFOM、美国匹兹堡大学,在肿瘤类器官和再生医学、抗肿瘤药物研发、人工智能诊疗辅助系统等展开深度的合作。

      “类器官研究中心”的成立,凝聚了全国最顶尖的肿瘤医疗学术与技术力量,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同行参加研究,为我国医学界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和领跑地位而努力。


1542688392418398.jpg

梁军副院长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教授介绍,清华长庚医院-创芯国际类器官研究中心主要宗旨为,将类器官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准治疗,提高临床诊断率与治疗率。因此,联合实验室将最大程度整合科研与临床优势资源,逐渐实现国家精准医疗大健康产业。非常高兴在座肿瘤治疗专家共同见证类器官研究中心暨联合实验室的落成。


中国首个类器官研究中心——暨清华长庚医院-创芯国际类器官实验室揭牌


1542704463150654.jpg

参与揭牌仪式的嘉宾包括董家鸿院士(左四)、季加孚教授(左三)、梁军教授(左一)、《医师报》执行总编辑兼常务副社长张艳萍(左二)、创芯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敏董事长(左五)。


类器官研究中心战略布局


       肿瘤类器官在模拟肿瘤发生机制、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筛选、肿瘤靶向治疗与个体化医疗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布局肿瘤类器官研究领域、建立中国高发肿瘤类器官库势在必行。基于此背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创芯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国内首个类器官研究中心。


1542704039320801.jpg

与会全体专家合影


国际合作

       

       中心将与有肿瘤生物技术领域“知识孵化器”之称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学研究所(IFOM)开展4个方面的合作,基于类器官的心要筛选与研发、建立类器官国际标准、开展中欧类器官科研合作等。

       目前,类器官研究中心已经成立跨学科科学家团队,其中科学顾问团队包括IFOM院长Marco Foiani教授、邓初夏教授领衔的科学家团队,以及由董家鸿院士、季加孚院长、梁军副院长领衔的临床科学家团队。


类器官研究中心任务和研究方向


       类器官研究中心的任务包括:建立类器官联盟的专家委员会、制定肿瘤精准治疗用药疗效评估的共识、建立类器官的临床研究系统(建立新的分型方法及治疗方案)、国际资源整合(建立国际化的科研合作)及培养中青年梯队。今后将在全球发病率最高的4种肿瘤: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方面进行重点布局。


肿瘤类器官药敏和新药筛选


1542688857732099.jpg

韩毅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韩毅教授介绍了类器官这种临床前模型的优势,并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肺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分析培美曲塞+奈达铂在此模型中的抗癌作用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已建立肺癌类器官模型65例,总成功率超90%。前期试验,8例肺癌患者成功完成用药和药敏实验对照,阴性符合率100%,阳性符合率83.3%。

       在抗肿瘤新药筛选方面,预实验纳入11例肺癌手术患者,在52种中药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到抑制肺癌类器官活力的药效成分-澳洲茄边碱。


类器官技术解决结直肠癌研究困境


1542689334459407.jpg

严俊教授

       南方医大学南方医院严俊教授指出,由于结直肠癌存在异质性,化疗疗效不一,如何建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药敏试验,并给予个体化治疗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点。

       严教授分享了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的类器官研究。研究纳入首次行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预实验纳入28例标本,培养成功24例(成功率85.7%),然后铺板加药、测定半数抑制浓度,分析药敏结果,据此确定临床用药方案。

       同时送原发灶+肝转移灶病例3例,同时培养成功1例,原发灶药敏结果与肝转移灶药敏结果不同。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


类器官医研合作探索


1542689366516510.jpg

王树滨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介绍,《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的类器官方面的文章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肿瘤药物疗效评估一直是肿瘤医生比较关注的难题,希望今后越来越多的肿瘤医生可以和国内类器官研究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公司合作,准确预测患者用药方案的疗效,给临床医生用药更好的指导,最终真正使肿瘤患者获益。



类器官技术更胜一筹


1542689409133648.jpg

郑鸿平博士

       创芯公司首席技术官郑鸿平博士通过比对组织切片、组织2D培养、动物模型及3D类器官培养模式,总结,人体来源的肿瘤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的基因表达、表面标志物和肿瘤异质性高度一致,且可快速构建,在抗癌药物的筛选以及癌症精准医疗上,更胜一筹。从2016年创芯国际生物公司培养出肝癌类器官开始,3年中,公司在肿瘤类器官培养和个体化药敏检测方面取得较多进展。


1542689418497103.jpg

王哲君

       创芯公司首席运营官王哲君介绍,创芯公司具有全球最完整覆盖19种肿瘤的类器官药敏技术平台,类器官培养成功率达到90%,具有最完整的肿瘤类器官标本库,类器官药敏高通量测试技术一次可检测全球160种药物及6个浓度,准确筛查敏感药物。


责任编辑:王丽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