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从“消化内镜术”到“消化内镜学”

时间:2018-07-26 15:10:49来源:未知作者:张亮 阅读: 93766

6月16日,国内消化疾病领域的学术盛会——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于北京拉开帷幕。“随着学术发展,MDT理念越加明显,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诊断治疗以及交流讨论越来越重要。”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院长表示,“今年年初我们提出,要把“消化内镜术”变成“消化内镜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单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不同。新用词强调要对医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培养。15年来,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的举办,希望继续传承胃肠肝胆内外科医师共同的平台,多学科共同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新进展,也希望更多国内外同道的积极参与,让我国消化学科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消化学科也在大步迈向强起来。”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赞誉我国消化同道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消化学科同道们致力于推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防治。近年来,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新技术不断涌现,诊治理念日趋更新。希望广大消化同道们把握历史机遇,开创学科新篇章!”


image.png

张澍田  换个角度看幽门螺杆菌

张澍田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Hp)的历史令人惊叹!20世纪末,人们在偶然出现的时机培养出Hp。直至被确定为胃癌的Ⅰ类生物学致癌因素,Hp成为胃部疾病的“众矢之的”。但近年研究发现,Hp是人类迁徙史的见证者、胃部疾病的“守护者”、微生物学家眼中的“共生菌”,甚至有可能是肠道菌群的一员。

张教授介绍,在我国,Hp耐药率越来越高,地区间胃癌发生率差异很大、病因复杂且不尽相同,Hp根除后再感染率高,因此对自然人群中Hp感染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一定要综合权衡利弊。国内外很多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人的Hp都必须根除,有时候角度决定了视野、角度决定了高度、角度决定了方向,Hp可能是胃肠众多共生菌之一,进一步去研究它与人体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p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待Hp从一味根除转为预防,保持正常的消化道菌群、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防止胃黏膜受损、慎重考虑根除Hp感染的适应证,也许是更理想、更和谐、可持续的方式。


image.png

陈旻湖  抗肠道纤维化是IBD治疗的研究窗口

“肠道纤维化是IBD肠道结构性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患者中远期临床结局最重要的因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指出,从炎症性肠病肠道最终病理结局——纤维化为研究窗口,寻找潜在改变患者自然病程和远期结局的思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其次,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抗炎”还是“抗肠道结构性损伤”?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新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更加精准的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抗肠道纤维化药物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试验。陈旻湖教授指出,决定IBD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为:靶点,疾病模式和患者特征。脂质第二信使分子1-磷酸鞘氨醇(S1P)与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R)结合参与细胞因子生成和介导淋巴细胞迁移。T细胞主要表达S1PR1。S1P/ S1PR1在T细胞迁移中发挥核心作用,影响T细胞成熟、归巢和活化,成为治疗免疫性疾病新药的作用靶点。

IBD肠道纤维化领域的防治不仅是我国IBD医生面临的研究机遇所在,其所取得的进步也将最终转化成广大IBD患者的福祉。

钱家鸣  新IBD临床指南是循证医学与

精准治疗之桥

 “临床指南是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基于现有的、最好的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介绍,遵循着认识、探索、循证、精准的原则,中国IBD诊治共识意见,到目前已经历程了6次更新。分别是1978(杭州)、1993(太原)、2000(成都)、2007(济南)、2012(广州),到2018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修订和编写完成。

“纵观国际进展,各类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为治疗IBD带来更多新前景。”钱教授指出,一些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国外处于临床试验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另外,干细胞移植和菌群移植在IBD治疗中也提示具有较好的疗效。相信将来也必将有更多符合成本-效益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更适合中国疾病人群的治疗手段供临床应用。另外,对于IBD这种慢性疾病而言,定期随访、对患者的长期管理和患者自我管理也不容忽视,这些方面在我国也将会越来越规范。

总体而言,2018版IBD诊治共识中,引用源于我国的研究证据越来越多,总体证据等级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对IBD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入,IBD诊治共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我国IBD疾病的预测、干预和个体化治疗能力,规范IBD诊治过程,最终使患者获益。

中外大咖  同台“镜”技

image.png

世界消化内镜学会主席Jean-Francois Rey、候任主席Fabian Emura、总秘书长Dong-Wan Seo、罗彻斯特大学教授VivekKaul、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教授Shoujiang Tang等国外顶级专家与中国同道同台“镜”技。

为期两天的内镜、腔镜操作现场直播论坛展现了62个例极具特点的消化疾病手术。Jean-Francois Rey教授、龚彪教授为78岁胆管占位性病变患者、26岁慢性胰腺炎患者成功实施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胆管支架;金震东教授为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实施了EUS+双蘑菇头支架;冀明教授运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为胃窦早癌患者实施激光治疗;李鹏教授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5岁急诊患者实施EUS-弹簧圈栓塞。

会场主持人不时对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操作要领进行精彩点评。专家们严谨、不急不躁、娴熟的操作技术,得到业界同仁的一致称赞。

(下转第15版)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