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玲 Hill主编:解决对全球有影响的问题
6月9日,在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医师报》执行总编辑张艳萍邀请美国《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主编Joseph A.Hill教授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主编韩雅玲院士,进行“对话百名主编”视频采访。两位主编站在中美心血管病防治的角度,畅谈两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同与不同、未来发展与建设性建议。
《医师报》则将通过报纸、网站、微信、视频、数字报、APP等影响百万专科医师的融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将两位的观点向广大医师朋友进行介绍。(此次报道衷心感谢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王兆教授)
《医师报》:请两位主编站在各自国家的角度,谈谈中美心血管病防治的同与不同?
西方国家以心衰为主
Hill主编:欧美国家所面临的心血管病大部分已演变为慢性病,人们较少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换言之,越来越多的人从心脏病发作、卒中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幸存下来,与慢性病共生存,这些人通常表现为心衰。因此,西方国家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衰。
做好一级预防 早日迎来心血管病防治的拐点
韩雅玲院士:美国曾经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国,然而自1995年后,其心血管病病死率开始明显下降,“全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等一系列心血管一级预防措施是其主要原因。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蔓延,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升高。
中美两国的心血管专家均认识到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其潜藏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超重和肥胖、吸烟、缺乏运动及不健康膳食等。
目前,中国居民对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还很低,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应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公众及媒体普及正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的防治常识。做好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早日迎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拐点。
相关链接
在2018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上,《循环》主编Joseph. Hill教授表达了对于中国心血管医师的赞赏,“我带着一颗谦逊的心而来,我们必须互相学习,一起应对心血管病这个共同的目标。中国专家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让世界更美好的决心,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感动。这次会议的精神,给予我们的正能量,让我大为振奋。在此我向你们、向韩院士致敬。”
《医师报》:作为中美顶级期刊的主编,深谙心血管防治的大局,您认为心血管防治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心血管病是“第一杀手”
Hill主编:心血管病是全球男性和女性的“第一杀手”。在过去50年一直如此,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如此。心血管病一直在快速地演变,因此我们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这是在美国和中国不断进行研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重视的原因,尤其是中国,因为目前中国的心血管病患病率大幅、快速增长。
“中国心血管防治面临四大挑战”
韩雅玲院士:今后1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仍将快速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在心血管病预防与治疗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我国是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已经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20%之多,疾病负担将持续增加。
第二、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意味着1.14亿中国成人患有糖尿病,4.93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因此,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
第三、我国不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发展不够平衡。近年我国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迅猛,但其他分支学科(如预防与康复、心衰防治等)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间医疗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第四,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医疗保健信息和来自于本土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够多,未来应做更多积累。
以上均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所用的指南性文件往往来源于欧美国家,为如此庞大而多样化的人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是存在困难的。
《医师报》:近年,中国专家也陆续在Circulation发表高质量文章,主要是哪些方面?价值几何?两位对更多希望问鼎各自杂志的中国心血管医师有何建议?
中国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Hill主编:我非常高兴在负责《循环》杂志的这两年半中,来自中国的论文质量显著提高。从非常基础的机制研究到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中国专家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近日《循环》杂志还刚刚发表了阜外医院唐熠达的CREATIVE研究,这是一项利用阜外特有资源进行的重要研究。所以说,没有必要追寻特定的研究类型,而是要实施只有中国人才能回答的研究,如关于人群密度、空气质量等一切这里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心血管病的遗传基础等。
衷爱有意义的高质量论文
韩雅玲院士:经过几代心血管专家的不懈努力,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均取得显著提高,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作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辑,我们欢迎具备如下特征的临床研究文章:
选对题目 我们建议我国心血管医师将重要的、未解决的临床问题作为选题依据。
同时,在开展大规模RCT之前,最好有大样本注册研究和(或)小样本RCT预试验初步证实新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研究假设的制定正确 在临床试验开展前,应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预设研究目的、终点和亚组分析,以及详细的统计分析计划。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终点选择恰当 试验结果要具有临床意义,并且要准确预估事件发生率,避免过低估算样本量。
研究对象准确定义 我国心血管医师应深入思考新的治疗方案可能使哪些患者获益,并谨慎定义每一条入选和排除标准。
研究质量优化 应纳入临床研究经验丰富的中心,最好实施盲法以避免方案偏离,保证高随访率,聘请独立的研究监察机构、临床事件核查委员会及核心实验室,注重病例报告表和数据库质量,培养或聘请高素质统计团队,研究预算要合理且充足。
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实干家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心血管防控网络,为中国的心血管防控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8年初,Circulation杂志对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进行了专访,并刊出了一篇题为《中国冠状动脉疾病治疗进展——韩雅玲院士专访》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中国心血管病发展现状,及韩院士团队的成就。(Circulation. 2017;136:2298)
韩雅玲院士成为该杂志对中国心血管医生进行专访的第一人,一时引起业内的极大关注。《医师报》在第一时间专访韩院士,探究Circulation为何专访韩院士及心血管防治的更深层次问题。
《医师报》:针对中美心血管防治的异同,请两位谈谈对心血管防治的建设性建议?未来,您认为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展开合作?
研究要结合中国情况
Hill主编:中国所面临的心血管病与美国有很大不同。中国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还在急剧增长,而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下降;中国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中国仍需要做很多工作来解决潜在合并症、危险因素,以及中国人群肥胖更易引起糖尿病的遗传倾向。
一个重要现实是,我们对潜在遗传基础还不够理解,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医生一方面要多考虑中国特异性问题,比如肥胖更易引起糖尿病的遗传基础;另一方面要多考虑对全球都有影响但只有中国才能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有的医院每年能做1万例介入手术或者三五千例房颤消融,他们必然能够发现并解决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心血管病
韩雅玲院士:无论是对危险因素的防控、主要心血管病的防治及健康教育,我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美两国的心血管专家应在以下方面开展系列合作,共同应对心血管病的挑战:
☆ 应从针对疾病终末期的治疗转向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将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从“治疗疾病”过渡到“防治并举,以防为主”。
☆ 引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弘扬传统中医的宝贵经验,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整合补充、协调发展。
☆ 强化心血管医师的“大健康”观念,建立全面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服务和关爱模式,关注患者的全面身心健康。
☆ 临床研究对慢病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从经验医学模式转向循证医学模式。
☆ 应持续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医师报》:现在领域内都在提倡“医学科学家”,请两位主编谈谈对中国医生的科研思路培养的建议。
医生与临床人员应互相沟通
Hill主编:临床医生知道问题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经过充分培训的研究人员是问题解决者,但需要临床医生告诉他们哪些是重要的问题,因此两者需要双向沟通,密切结合。
美国在这一方面做的也不是非常好,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有无数的生物学问题需要解决,但只有一小部分与人类生存相关。
另外,论文不应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做科研重要的是进行长期的科学观察并得出新颖的见解,论文只是次要部分。太多的人觉得发表论文就是成功了,我相信这可能是世界上某些科研成果不能被重复的原因之一。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勤于思考 善于反思 精于总结
韩雅玲院士:临床医师不要把临床科研过度复杂化,只要对现有的临床诊疗工作所存在的不足或缺陷进行些许的改进或完善,就是一项有意义的临床研究。这要求医师善于观察、发现和提炼临床问题,把日常的琐碎工作转化为科研的素材。然后付诸实施,研究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并最终形成论文。
另外,开展一项新的临床试验前,认真分析既往的相关研究文献及临床现象,对于新的临床试验设计非常有帮助。
总之,临床工作与临床科研并不矛盾,正确的创新思维、严谨的科研过程以及科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总结经验、探究规律、提高疗效及最终造福患者。我们提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精于总结”,相信这五句话对临床医师做好科研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打造消化医学学科高地 泰康医疗消化医学中心成立揭牌
2025-06-29 -
06-242025
多方合力聚焦妇幼健康 让科学信息抵达每一个家庭
-
new聚焦AI时代的病理检验智慧化建设与创新,第三届中日病理检验创新论坛召开
2025-06-20 -
new泌尿医学中心挂牌成立!泰康医疗战略学科发展提速
2025-06-17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