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从引进到引领 我国消化医学一路向前

时间:2019-06-27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郑真真 阅读: 63024

blob.png

6 月 14~16 日, 第十六届北京国际 消化疾病论坛在京 召开。大会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 医师分会会长、首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友谊医院执行院 长张澍田教授表示, 通过 40 年的勇敢探 索、主动创新,我 国消化内镜事业蓬 勃发展,逐步实现 了从技术引进到技 术引领的蜕变。而 消化内镜的发展对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起到了革 命性的推动作用。 世界消化内镜 学会主席(WEO) Jean-Francois Rey 教 授、 亚 太 消 化 联 合 会 主 席 Fock  Kwong Ming 教授等 对大会的精彩内容 表示了期待。 本次会议最大 亮点是胃肠肝胆内 外科多学科协作和 现场直播。论坛由 中国医师协会、世界 消化内镜学会、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 谊医院等共同主办。

张澍田 40 年奋发图强 消化内镜学化茧成蝶

张澍田教授指出,自 1978~2018 年,通过 40 年 奋发图强与努力,我国消 化内镜事业一路前行,见 证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 从起步、并行到赶超、领 跑的蓬勃发展史。 消化内镜的发展对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 用。从第一台纤维内镜引 进到国内,到我国电子内 镜自主研发成功,到十二 指肠镜、放大内镜、超声 内镜、胶囊内镜的广泛应 用。消化内镜向“多样化, 精细化,舒适化,规范化” 发展,并提出消化内镜学 (Endoscopology)的概念。 40 年间,中国消化内 镜通过勇于探索、主动创 新,逐步实现了技术引进 到技术引领的蜕变,同时, 亦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

消化内镜领域涌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内镜技术

我国恶性肿瘤疾病 谱中,消化道肿瘤一直占 据主导地位,肿瘤患者的 预后与诊断时的肿瘤分期 密切相关。放大胃镜与色 素内镜相结合,大大提高 了早期病变检出率,消化 内镜介导下的微创介入治 疗,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作 用也越来越大。与外科手 术相比,内镜微创治疗具 有操作相对简便、创伤性 小、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消 化 内 镜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消化内镜技 术, 如 内 镜 黏 膜 切 除 术 (EMR)、内镜下黏膜剥 离术(ESD)、内镜黏膜 下隧道剥离术(ESTD),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OEM)及经自然腔道 的内镜手术(NOTES), 改变了当今的医疗格局。

制定内镜操作规范或指南具现实意义

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 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规范化 操作,因此,研究制定我 国的内镜操作规范或具体 指南对促进我国内镜事业 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规范的操作来源于规 范化的学习和培训,包括 系统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 训。近年来创新的培训模 式,由以往的单纯观摩、 模拟机操作等,发展为国 际先进水平的规范化、个 体化、序贯性四位一体培 训模式,即“计算机模拟— 离体模型模拟—活体动物 模拟—临床实践”,此类 渐进式学习法被证实优于 传统的综合性教学法,推 动了我国消化内镜事业的 发展。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前景广阔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广 泛渗透,深度学习算法已 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中 的一大研究热点。首都医 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 院作为国内最大的消化 内镜中心之一,率先展开 了人工智能实时辅助诊 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尝 试,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人工智能系统以 0.2 s/ 张 的病变识别速度,接近 90% 的识别准确率充分展 现了其对于萎缩性胃炎、 胃恶性肿瘤两种病变初 步学习取得的卓越成果, 尤其在胃恶性肿瘤图片 判读中,AI 的正确率更 是非常高,充分说明了人 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 用潜力及广阔前景。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 的峥嵘岁月,消化内镜成 绩斐然,正如把‘消化内 镜术’变成‘消化内镜学’, 从诊疗技术发展为医学学 科,这不仅仅是一个单词 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 不同。" 张澍田教授表示, “诊疗由表及里,由宏观 到微观,由片面到整体, 由临床到预防,实现全方 位、整体性、立体化的综 合诊治,这源于消化内镜 设备的研发,技术的创新, 观念的进步,国家政策的 支持,源于全国消化内镜 同道的共同推动 . 在下一个 40 年,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将进入一个更加崭新的时 代,展望消化内镜术的未 来,任重道远。” 

blob.png

李兆申 功成必定有我 消化医师的责任与担当

WHO 世界人口寿命 排名(2018)显示,中国 人均寿命 76.4 岁,排名第 52 位,排名第 1 位者是日 本,平均寿命 84.2 岁。中 国 GDP 世界第 2,但人均 寿命仅处中等位置。癌症 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 杀 手, 据 2015 年 中 国 恶 性肿瘤预估结果,全国恶 性肿瘤新发病例429.2万, 其中食管胃肠癌 154 万。 消化系癌症发病率、死亡 率居高不下。 早诊早诊  防治消化道癌的主要策略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 师分会会长、海军军医大 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院 士指出,我国胃肠癌患者 呈三高一低特征,即患者 多、晚期多、耗费大与生 存率低,早期诊断与 5 年 生存率均处于极低水平 。 研 究 表 明, 消 化 道 癌具有相对较长的演变过 程,其预后与诊治时机相 关。以胃癌为例,早期胃 癌 5 年生存率达到 95% 以 上,而进展期胃癌则低于 20%。生物医学研究表明, 胃癌和结直肠癌具有明确 的“癌前病变 - 早期癌 - 进展期癌”演变“三部曲”, 这使得消化道恶性肿瘤早 期防治成为可能。早诊早 治窗口期(~10 年),在 癌前病变或早癌阶段发现 并切除病变可阻断进展, 达到根治。因此,早诊断、 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胃癌 死亡率,是防治消化道癌 的主要策略。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 早诊率低是我国消 化道癌防治难题,因此建 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刻 不容缓。 以胃癌为例, 2018 年 中 华 消 化 杂 志 发 布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 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探讨我国 早期胃癌筛查流程。新型 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根据分 值可将胃癌风险人群分为 三个等级:胃癌高危人群 (17~23 分),强烈推荐 胃 镜 精 查, 每 年 胃 镜 检 查;胃癌中危人群(12~16 分),推荐胃镜精查,每 2 年胃镜检查;胃癌低危 人群(0~11 分),胃癌发 生风险一般,可定期随访, 每 3 年胃镜检查。我国早 癌胃癌筛查方案和流程获 得国际认可,中国高危人 群胃癌风险预测模式全国 多中心研究(GECA)结 果于 2018 年发表于《Gut》 杂志。 2018 年,国家消化道 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立, 目前全国已有 21 个省市自 治区启动消化道早癌筛查 项目。其中,以社区为中 心的无锡筛查模式,截至 2018 年 8 月,筛查阳性率 1.29‰,早期诊断率 83.3% (5/6)。优化的佛山南海 模 式, 截 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在不到 2 个月内, 共筛查 2528 例,筛查胃癌 2 例(含 1 例早癌患者), 早期胃癌检出率 50%。早 期胃癌筛查成本效益比为 0.8:1,具有成本效益。 此外,李兆申院士指 出,我国内镜医师缺口很 大,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 求,需加强内镜医师培养。 2017 年,成立中国内镜医 师培训学院,2018 年启动 学员培训工作,已毕业 80 人,2019 年预计培训学员 2100 人。 李兆申院士强调,消 化内镜医生应把消化道癌 防治事作为自己一生的事 业,坚持“功成不必在我, 但功成必定有我”! 

(下转第 15 版)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