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详情

钱文斌教授:创新疗法蓬勃发展,为淋巴瘤患者迎来治愈曙光

时间:2023-12-21 11:04:53来源:医师报作者:管颜青 阅读: 233840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微渺如一粒尘埃。但人类探索生命奥义脚步却永不停歇,每踏出一小步,或许都是开创美好生活的一大步。

9月15日,在第20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一场主题为“因美而生,驶向生命浩瀚”沉浸式淋巴瘤光影科普展在上海开展。在炫目多彩的光影交互下,一幕幕人类与淋巴瘤的斗争的历程铺陈开来。在创新药物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疗法日益丰富的当下,淋巴瘤早已不再是人们认知中的“不治之症”,患者整体生存状况已有显著改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甚至走向治愈。

在光影科普展的现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钱文斌教授分享了淋巴瘤患者现状和治疗变革。他充满信心地表示,伴随着“治愈”可能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将拥抱新生,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

1703127380659.png

钱文斌教授

症状复杂且亚型较多MDT实现精准诊疗

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于第8位,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患者。由于症状复杂且亚型较多,淋巴瘤又被成为“千面杀手”。

“根据病理类型,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预后更差。”钱文斌教授深耕血液病治疗领域30年余年,是我国资深淋巴瘤专家。他向《医师报》记者介绍,淋巴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全身性疾病,除了头发和指甲外,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分布有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因此,淋巴瘤的诊治对医生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探讨治疗方案。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通过与美国UCLA诊断中心合作,采用规范诊疗技术,精细化分型,提高淋巴瘤诊断正确性。科室还打造了淋巴瘤亚专科,建立了多个MDT团队,包含外科、病理科、血液科以及相关科室的医生,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疗策略,显著提高了淋巴瘤,特别是复发或难治性(R/R)患者的疗效。

1703127416289.png

20余载蓬勃发展新药研发带来治愈希望

“与20多年前相比,侵袭性恶性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升。”钱文斌教授表示,随着我国血液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和多种创新疗法的诞生,越来越多患者的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完全缓解达到5年)。他向记者分享了淋巴瘤领域重要的治疗变革。

在1997年首个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出现前,淋巴瘤治疗长期以来以细胞毒药物(CHOP方案)为主。当时没有免疫、靶向治疗,患者生存率很低,可谓是“谈淋色变”。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抗原遗传工程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用于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20多年来,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方案(R-CHOP方案)一直是DLBCL标准一线疗法,将DLBCL患者5年生存率从30~40%提升至50~60%。可以说,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开创了淋巴瘤靶向免疫化疗的新纪元。

1703127441910.png

20余载创新疗法蓬勃发展

但这远远不够,许多淋巴瘤患者仍面临复发难题。以另一种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的滤泡性淋巴瘤(FL)为例,反复复发与难治愈的疾病特征,让不少FL患者要经历更多生理上的疼痛不适,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

为此,研发人员从人源化、Fc区增强活性等多角度进行探索,通过对利妥昔单抗进行糖基化改造,开发出II型人源化CD20产品奥妥珠单抗。研究显示,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奥妥珠单抗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与抗体依赖的吞噬作用(ADCP)增强了35倍以上,且可有效增强直接细胞杀伤作用,整体降低疾病恶化和复发风险。

与此同时,BTK抑制剂在内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靶向CD30、CD79b等靶点的抗体偶联药(ADC)、CAR-T、CAR-NK在内的细胞治疗,以及后线的骨髓移植等一系列技术革新,都展现出了颇具前景的疗效。钱文斌教授特别提到,近年来行业备受瞩目的创新药物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ADC药物维泊妥珠单抗。

“我有一位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在用了维泊妥珠单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因为它的靶向性更好,疗效和安全性也有提高。”钱文斌教授介绍说,ADC药物具有“魔法子弹”的美誉,药物能借助单抗载体实现靶向杀伤淋巴瘤细胞的精准投递。“靶向CD79b的创新药除了复发难治淋巴瘤适应症,最关键的是它的一线临床实验数据在二十年来首次超越金标准R-CHOP,给我们临床医院一线用药带来了全新思考和选择。”

抢占治疗先机早期症状不容忽视

尽管淋巴瘤的治疗已行驶在蓬勃发展的高速轨道上,但早诊早治依然是防治淋巴瘤最佳的诊疗方式。

钱文斌教授表示,淋巴瘤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发病。尽管早期的疾病症状并不明显,但普通人可以留意自己是否出现颈部、锁骨、腋窝、腹股沟等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的患者会在早期出现体重减轻、盗汗、发烧、皮疹等症状。如有这些情况,患者尤其需要重视,及时就医。

此外,EB病毒感染者、人疱疹病毒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具有淋巴瘤家族史的群体均为淋巴瘤高危人群。钱文斌教授建议定时体检,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诊疗,力争治愈。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20余载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淋巴瘤患者来说,这是诊疗的不断迭代升级的20余载,是生存率显著改善的20余载,更是看见生命希望的20余载。

如今,驶向生命浩瀚未来的航程已经启航。在这条人类与淋巴瘤的斗争的荆棘之路上,将有更多的新技术新疗法值得期待,为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带来“治愈”星光。

image.png

责任编辑:祁晓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