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大时代 大医学·我这十年

深究病因讲麻醉 坚守质量谋发展——从安全麻醉到精准麻醉到价值麻醉 | 大时代 大医学·我这十年

时间:2024-12-31 11:59:13来源:医师报作者:姚兰 阅读: 189064

三明医改正在国家的推进下全面展开,麻醉专业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的跟进中(无论公立医疗机构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都应该有自己的研判,有新的调整与新的改进,以适应国家战略。)。从安全麻醉,到精准麻醉,到价值麻醉 ;更加有利于围手术期手术患者安全的麻醉管理的角度出发,麻醉专业在医学科技发展的助力下,一定会走出自己的新的更好,进而再一次助力手术患者优质康复,推进舒适化医疗全面开展,可谓功勋卓著。麻醉专业还可以从以下层面进一步思考,以期待真正实现平台科室对相关科室的最好“支撑”。

围术期手术麻醉安全评估  麻醉医师的工作应该是从麻醉评估开始的。和手术科室及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的科室一起,科学规划相关患者的整个就医流程,在完成相应科室诊断,完成必要的(术前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前检查后,决定收入院手术(检查)前即可启动术前麻醉评估;评估后将需要进一步检查完善的项目指导患者完善,制定好患者个体麻醉方案(包括术中麻醉方案需要自费的部分清楚告知),及建议手术科室(ICU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监测……全流程出发合议建议由医院来制定患者流程小卡片,最大程度帮助患者达成就医流程的畅达。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众多,根据手术患者临床需要进行哪些更有价值的监测,一定是据患者术前情况、准备接受手术(检查)规划、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的共识、可能出现的意外、患者及家属的要求等综合研判,决定采用无创监测还是有创监测、有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心排出量监测、微循环监测……目前血流动力学监测几乎可以满足对手术患者的监测需求如特殊群体进行特定指标监测),但在急诊大出血、急诊严重心肺功能失代偿患者的处理时,在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如果推出更多无创监测代替有创监测,实现更快速更到位,将是麻醉医师也是高危急诊患者的福音。

围术期循环和脑供血脑电检测  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脑氧监测、脑电监测(EEG)、脑循环分析仪乃至多模态神经监测(ICM+算法),已经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脑外科手术患者、骨科脊柱手术患者带来明确获益。尤其是在达成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的共识上,在推出更好的麻醉方案上,在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对于严重医疗事件的分歧上,可谓成效卓著。脑电监测已经较为成熟,如果有便携式EEG监测推出并增加脑电数据可视化分析,对于相关手术患者围术期的转归更好,一定会有更大助力。据悉,脑循环分析仪正在就血流速度/脑血氧饱和度/脑血流量展开研发,这对今后的脑外科手术及有相关问题的患者非脑外科手术麻醉安全带来更大提升空间基于ICM+多模态神经监测一站式解决方案,如果能从多监测手段中整合信息并形成针对患者个体伤害指数监测来指导麻醉医师形成更加精准的麻醉方案,对监测信息整合进而让麻醉师根据监测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达成预防性处理共识,是我们(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患者)的美好未来。

围术期温度管理  麻醉学界在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带领下,围术期进行主动温度管理已经成为麻醉质量控制项目,也是麻醉医护的共识。在观察与监测指导下有效预防、积极处理,临床上成效显著(患者苏醒延迟、低温诱发的心血管意外、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已经较少出现;很多患者离开手术室时从患者的整体面貌上几乎看不到刚刚经历了手术与检查的痕迹),在确保患者围术期手术麻醉安全、促进患者优质康复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多指南围术期体温管理和低体温防治路径,推荐采取定时体温检测和充气升温装置,可较好满足临床需要,但仍然有提升空间现有的温度管理方式同质化还需假以时日,虽然几乎没有技术难度,可复制性较强;但主要问题在,还需要医学界而非仅仅是麻醉界提升认知与共识。如果进阶的体温管理方式采用术前在病房就开始连续监测体温直到围术期结束甚至必要时延长监测时间期待会对整个手术科室及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科室整体医疗服务的提升有所推进。

围术期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仪的研发从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临床开展,但迄今没有在临床上得以真正推广。虽然相关研发企业都有产品推出,但技术上仍然有诸多不如意。更多临床专家表示,肌松监测仪在临床使用时操作繁琐、监测条件苛刻,迄今任然是痛点。所以,肌松监测仪的创新与发展,并可以在一个整合面板上通过图形化方式将手术患者的镇静、镇痛、肌松状态整体展示,进而确保使用肌松剂患者术中剂量的更加合理及术后安全,将会具有极高临床价值。

围术期麻醉监测(麻醉气体监测仪) 麻醉机的装配越来越先进,随着麻醉气体监测的普及,对吸入或呼出气体中麻醉药浓度及通过测定MAC(低肺泡浓度)对采用吸入全身麻醉患者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非常有益此项功能全凭静脉麻醉等麻醉深度监测仪互补,可以更加准确的帮助我们实现更加精准。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从麻醉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角度,目前得到了较多讨论和关注,基本满足临床患者术后镇痛的痛点核心是麻醉医师主导与积极推进的围术期舒适化医疗深入人心。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术后疼痛管理目前采取的方式主要依靠麻醉护士进行术后镇痛随访通过患者及家属反馈(恶心/呕吐/头晕/需要调整镇痛药等),为麻醉医生的管理策略调整乃至更好的麻醉镇痛方案推出提供依据帮助我们找到提升空间。果加入疼痛阈值预测,给我们提供更详实更科学的依据(一致性评价)会不会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从药物研究的进步与提升上仍然在努力研发中,而达成接近完善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有患者的个体因素、实施手术的大小及部位、术者手术方式、麻醉医师对更好镇痛的认知等,都需要麻醉医师考虑进镇痛方案。。疼痛管理通过更精确的疼痛监测完善,而进步中的疼痛参数检测,包括SPI(脉搏速度和强度的变化率)、ANI(心率变异性来评估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并量化有害刺激的程度)等是否可更加精确监测镇痛效果,脑电波能说明一些问题,解决镇痛效果更多依赖患者主诉的问题,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未来。

可视化相关进步与AI技术 可视气管插管、可视封堵器、可视喉罩、可视吸痰管、可视管芯、高频喷射通气技术在气道管理上,在麻醉医生与麻醉护士、手术医师、ICU医生等达成更多共识上有价值。而AI技术的加持,针对困难气道的评估与预测、气管插管操作辅助,在更好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从临床需求的必要性找到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

大数据及信息化管理  围术期手术麻醉全流程管理上,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传递、数据集成上, 数据云+麻醉工作站+5G可以实现麻醉管理的远程信息化,为医护提供远程学习和会诊,对少见、疑难患者的处理以及基层医院加强学习大有益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麻醉学科医护的贡献是巨大的。其间充满挑战、奋斗、创新、收获、成长,可谓是光荣历程。回首我们走过的专业发展之路,在成功保障每位手术患者(舒适化医疗需求者)麻醉安全上,凝聚着麻醉科医护的仁爱与智慧,专业与进步。我们用强大的专业能力,最诚意的努力,架起一坐专业的桥梁,给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坚实保障。从临床麻醉立足,到医教研学科文化全面协同发展;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到“将舒适化医疗进行到底”;从“精准麻醉到价值麻醉”,我们一直走在医学专业进步的前沿,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回顾与展望,是为麻醉学发展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能、我们努力、我们携手并进!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