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第二期)圆满召开
2025年4月29日,由《医师报》社主办,济民可信集团吉林长源药业提供公益支持的“术业有专攻”---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第二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于“成人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临床实践2025版指南”的核心内容解读,旨在推动国内围术期液体治疗向规范化、精细化、个体化迈进。会议汇聚了全国麻醉、外科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精彩的主题演讲、生动的病例分享以及深入的点评讨论,共同探讨了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合理使用策略。
首先,张艳萍执行社长代表本次主办单位——《医师报》社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和本次会议的公益支持单位济民可信吉林长源药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张社长说随着精准化治疗理念的深化,液体治疗这一看似基础却非常重要的课题,正在以经验为导向逐渐走向循证化、个体化。如何在容量管理、电解质平衡、器官保护等围术期管理实现更科学的决策,如何通过多学科合作优化患者预后,已经成为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会主席王天龙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学组在欧阳文教授的带领之下,今年1月份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布了更多基于中国证据的《中国成人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在这部新的指南里边,将近有百分之三四十以上的指南内容来自中国所贡献的临床高质量的证据。如何把这样的指南在临床实践的推广当中为大家所知晓,真正让指南能够普惠到每一个医生,通过医生普惠给每一个患者,真正通过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多地受益,我觉得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的目标。液体管理一直是围术期管理加速康复的重要的方面。管理得比较好,预后就比较好,管理的不好会导致一系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在加速康复这样的时代里边,液体管理在促进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外科专家、麻醉专家等相关学科的普遍认可,相信通过今天下午关于围术期液体治疗最新的临床研究、最新的临床证据以及最新的临床指南分享,对于促进国内液体治疗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会主席
随后,会议步入学术研讨阶段,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王晟教授、王迎斌教授担纲主持。上半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金平教授与海南省人民医院的李娜教授分别就《中国成人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主题聚焦于常见液体类型及其选择原则,以及《围术期容量评估》。
大会主持
金平教授指出,围术期推荐的常用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晶体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胶体如白蛋白和人工胶体等。他详细阐述了晶体液和胶体液的特性及其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使用推荐,强调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胶体液在围术期液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个研究显示:人工胶体如琥珀酰明胶在扩容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金平教授也指出,天然胶体白蛋白在特定情况下(如低蛋白血症)优于晶体液,但白蛋白的价格昂贵和应用限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李娜教授指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灌注和保证重要器官和组织的氧供,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因此围术期容量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围术期容量不足评估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神志、皮肤温度、色泽)、基本生命监测(血压、心率)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同时李娜教授也对液体反应性评估指标(静态、动态)、临床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分享,她指出,超声心动图在围术期液体管理中作为评估工具,通过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的测量,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液体反应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然而,在应用此技术时,应特别注意针对特殊患者群体的限制,如老年患者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围术期容量过负荷的常用评估手段有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超声检查下腔静脉(IVC)直径、胸部X线片(CXR)检查以及经肺热稀释法等。对于容量过负荷的患者,应首先使用无创或有创监测手段进行评估,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策略。同时其也分享了GDFT 的研究进展和自身临床实践体会。
两位讲者分享完毕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梅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胜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和讨论。
上半场讨论嘉宾
下半场讲课由分别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连国栋教授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季节老师主讲,分别做了《人工胶体液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琥珀酰明胶在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病例分享》主题演讲。
连国栋教授分享了液体治疗的发展史以及人工胶体的前世今生,特别指出人工胶体液在补充血容量,增加组织灌注;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相对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氧供;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指出部分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因其表现出的安全性问题,已在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被禁止上市。连国栋教授认为,未来液体治疗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个体化和精准化,旨在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季节老师分享了一例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创伤性主动脉夹层修复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全过程,其介绍了创伤控制性手术(DCS)的基本概念,包括通过简化手术、快速控制出血和污染、纠正生理紊乱三个阶段来挽救患者生命。创伤控制性手术的三个阶段,包括简化手术、ICU复苏和确定性手术,并强调了团队协作和快速决策的重要性。特别指出液体治疗是DC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晶体液、人工胶体(琥珀酰明胶),以维持循环稳定和改善组织灌注。
两位讲者分享完,来自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南开医院的余剑波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的李龙云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和讨论。
下半场讨论嘉宾
最后,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欧阳文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尽管目前尚未存在与人体血浆和血液完全一致的理想液体,液体治疗领域仍存在争议。然而,随着2025版中国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指南的推出,临床医生现在有了更科学、有效的液体治疗指导。该指南基于扎实的研究基础,明确了液体类型和选择原则,旨在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此外,指南还提供了术前禁食的新标准、术中液体需求的评估方法,以及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等策略,以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恢复效率。当然,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晶体和胶体都已经接近比较理想的状态,特别是人工胶体,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如琥珀酰明胶在扩容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人工胶体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心脏负荷。尤其在危重患者的液体治疗中,选择合适的人工胶体极为关键,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理状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人工胶体的配方和使用方法,以实现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液体治疗。
最后,欧阳文教授也呼吁大家读指南、宣传指南,让更多的专家、更多的同行重视液体治疗的作用,避免不恰当的液体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促进中国围术期液体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术业有专攻”——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第二期)圆满召开
2025年4月29日,由《医师报》社主办,济民可信集团吉林长源药业提供公益支持的“术业有专攻”---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第二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于“成人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临床实践2025版指南”的核心内容解读,旨在推动国内围术期液体治疗向规范化、精细化、个体化迈进。会议汇聚了全国麻醉、外科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精彩的主题演讲、生动的病例分享以及深入的点评讨论,共同探讨了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合理使用策略。
2025-05-12 -
04-222025
术业有专攻-围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 (第一期)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李慧)3月21日,“精准输液”围术期液体管理学术论坛专场研讨会线上顺利举行。会议围绕围术期液体管理的策略优化、监测技术革新及个体化治疗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临床规范化诊疗,提升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质量。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庚教授担任主席参与,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张晓光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