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跨界破局!解锁深度睡眠密码
凌晨三点,48岁的陈先生第107次从床上坐起,手机屏幕亮起时,他的眼神里充满绝望——这样的失眠已经持续三年,各种安眠药在他体内形成耐药壁垒。直到他遇见重庆市睡眠研究会麻醉治疗专委会主委、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与心身医学科主任黄立,在重庆七院的麻醉睡眠治疗室里,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麻醉仿生睡眠”。这一次,他久违地感受到了深度睡眠。
在这个以“麻醉技术+中西医协同”为特色的睡眠医学中心,超过60%的患者和陈先生一样,经历过辗转多个科室却无法确诊的困境。而如今,他们正在体验一种全新的治疗逻辑:通过微量麻醉药物调节神经节律、用中医针灸平衡气血、借脑机接口技术监测睡眠压力……
当3亿失眠者遭遇“科室迷宫”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但主动就医率不足2%。在传统医疗体系中,患者常陷入“科室迷宫”:精神科专注于精神和心理因素失眠、神经内科关注于器质性相关失眠、耳鼻喉科治疗呼吸道引起的睡眠障碍,却鲜有科室能系统性解决睡眠障碍问题。
“失眠是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病症,仅《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中就包含近 100 种诊断类型,患者病因差异显著。”黄立指出,以女性更年期失眠为例,其核心机制与激素水平波动密切相关,早期常以睡眠障碍为表现之一,因孕雌激素变化引发气道粘膜水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有的通过情绪异常(如暴躁、焦虑)间接反映睡眠问题。此类病例需整合妇科、心理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视角,全面评估病理生理变化,避免单一学科局限性导致的误诊或漏诊。
“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科室都只摸到自己那部分,却少有人能拼出完整的睡眠障碍图谱。麻醉医生每天在手术中让患者睡着再醒来的技术积累,或许能成为破解失眠困局有效方法。”2017年,这位麻醉科医生决定跨界破局。黄立下定决心:“不能让麻醉技术只停留在手术室,应该成为打开自然睡眠的密钥。”
然而,跨界破局面临的不仅是学科壁垒的坚冰,更是资源与人才的“三重门”挑战。
第一重门——百年学科铁幕:“麻醉医生每天都在和‘睡眠开关’打交道,但要让睡眠同行接受麻醉技术治疗失眠,比说服患者还难。”黄立回忆建科初期的学科博弈。睡眠障碍涉及多个生理系统,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重门——设备困局:科室创立之初,既无核心设备也无专属空间。多导睡眠监测仪、经颅磁刺激仪等专业设备亟待配置,而当时仅有的诊疗空间是临时借用的普通诊室。更棘手的是,睡眠障碍患者必需的心理治疗室、物理治疗区及带有睡眠监测功能的独立住院病区均属空白,工娱治疗设施更无从谈起。“初建时,我就像医疗界的‘游击队’,每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分散资源整合起来高效运行。”黄立笑道。
第三重门——复合型人才短缺:“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的是‘专科方言者’,而我们需要‘多语种人才’。”黄立如此定义复合型医生的培养困境。他表示,睡眠医学要求医生同时掌握麻醉、精神卫生、神经病学等知识,而传统医学教育中此类交叉学科培养不足。
“跨界混搭”解法攻坚睡眠诊疗
2018年,一个来自海南的患者案例,成为推动科室发展的重要契机:李先生饱受失眠之苦,由于未接受正规治疗,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寻求黄立团队的帮助。
“数十年的失眠使他完全丧失睡眠感知能力,‘不知道什么叫睡觉’,尽管每晚从九点躺到次日五六点,甚至伴有轻微鼾声,但他始终感觉自己‘没有睡着’。”黄立回忆道,长期失眠引发了李先生躯体化障碍、焦虑抑郁,反应力严重下降,甚至影响事业发展。“不是我不上进,是因为集中不了注意力了,我每天都睡不好”。
黄立指出,临床上,60%~70%的失眠患者会合并心理疾病,长期失眠易引发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患者早期也常表现为失眠,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病程延长,患者还会出现躯体化障碍等症状。
面对这位用药量已达“天花板”的患者,团队采用麻醉治疗、心理干预、物理疗法及中医调理的综合方案。治疗第八天,患者激动地向黄立反馈:“这是我最近10年来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睡觉了!”两周治疗后,药量减半;一年随访显示,用药量仅为治疗前的四分之一,李先生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从该病例出发,黄立团队总结出睡眠诊疗的三大核心理念:一是精准诊断,强调明确睡眠障碍类型的重要性;二是恢复睡眠结构,只有重建正常睡眠结构,才能恢复睡眠生理功能,使患者获得充足精力;三是科学减药,针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团队较早提出通过逐步减药减少药物对睡眠结构的破坏,这与传统治疗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实践这三大理念,该中心组建了覆盖麻醉学、中医学、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心理学的跨学科团队,并配备了多导睡眠监测、经颅磁刺激、失眠治疗仪、中医针灸等设备,着力构建“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长期管理”的闭环诊疗模式。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效能。一名被误诊为癫痫长达4年的患者,经团队全面评估(融合麻醉学对睡眠-觉醒边界的调控机制分析与神经病学精细检查),最终确诊为发作性睡病。团队随即为其量身定制了个体化方案,在精准诊断基础上辅以中药调理。这一综合干预不仅成功纠正了误诊,更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猝倒、日间嗜睡等核心症状,生动诠释了多学科深度协作在破解复杂睡眠障碍谜题中的关键价值。
2020年,结合重庆市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在院领导的前瞻布局和大力支持下,黄立决定建设集监测、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睡眠诊疗中心,满足群众对优质睡眠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医院将麻醉科、精神卫生科等五个科室的资源进行整合,成功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以麻醉为主要特色、多学科整合式的睡眠医学中心。”黄立介绍道,在占地1800平方米的病区内,多导睡眠监测室与中医诊疗区紧密相邻,而麻醉治疗室则紧邻心理疏导间,这种“跨界混搭”构成了其独特的标志。此外,中心还配备了休闲花园、运动器材等设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体验。
医工融合 把科技创新从实验室送到患者枕边
2025 年 4 月,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成功创建了“睡眠医学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以医工融合为核心路径,围绕睡眠医工产品转化、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睡眠与脑功能调控三大方向展开研究,致力于建设区域性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心,推动睡眠医学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临床转化。
在睡眠医工产品转化方面,实验室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研发链条。从基础研究出发,深入探索睡眠生理机制与病理特征,为产品开发筑牢理论根基;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精准捕捉临床需求与用户痛点。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将工程学的前沿技术与医学需求深度融合。例如,在产品开发测试阶段,研发团队开发的“睡眠脑电检测系统”,结合电气工程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医学的睡眠分期理论,经过多维度测试,提升了睡眠障碍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工学团队凭借在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专长,研发的“头戴式睡眠治疗系统” 采用柔性微型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此类设备。部分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研究中,实验室不断完善评估诊断技术。借助多学科协作,整合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提升对睡眠障碍的精准识别能力。同时,开展多种干预方法的验证和比较,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通过‘双导师制’等模式,培养兼具工程思维和医学素养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同时,积极推动失眠诊断和干预工具的研发,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市场化应用,提升失眠诊治水平,为构建精准医疗体系及推动睡眠健康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2025年4月由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睡眠障碍麻醉治疗专科联盟”,覆盖全国49家成员单位,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技术标准化和多层级协作,预期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发挥作用,并制定了明确的未来发展规划。
“联盟不仅是技术搬运工,更是生态构建者。”黄立表示,联盟通过“专家驻点帮扶”“远程会诊平台”和“技术培训基地”等模式,将三甲医院的睡眠障碍麻醉治疗技术输送到基层。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高校开设“睡眠医学本科生教育微专业”,学员在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完成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可服务基层。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基层输送复合型人才,提升县域医院诊疗能力。
“随着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的持续渗入,睡眠医学正突破传统诊疗边界,向着更精准、更舒适、更可及的方向迈进,让科技创新的温度真正抵达每个失眠患者的枕边。”黄立说。
结语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悄然侵蚀着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很多人担心麻醉治疗会成瘾,其实真正的成瘾性源于对失眠的恐惧。”黄立团队的探索,本质是一场关于“找回自主睡眠能力”的医学革命。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心理健康与睡眠服务”纳入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标志着睡眠健康正式上升为国家公共卫生战略的重要支点。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该院睡眠医学中心锚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以精准化、智能化、居家化为核心,构建覆盖院内诊疗与居家管理的全链条睡眠健康解决方案。
“真正的医疗进步,不是让患者依赖某种技术,而是让健康成为一种可自主掌控的能力。”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进重庆七院的睡眠治疗室,当越来越多的“陈先生”们在“仿生睡眠”后露出久违的笑容,黄立深知:这或许就是“健康中国”最温暖的注脚——不是冰冷的医疗数据,而是每个个体都能拥有的、无需药物加持的香甜梦乡。而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的深化,这片土地上将有更多人见证睡眠医学的破局之力,让科技的温度与生命的尊严,在每一个安眠的夜晚悄然绽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麻醉医生跨界破局!解锁深度睡眠密码
2025-07-07 -
07-042023
以例说“法”|这例敏感基因突变肺癌柔脑膜转移“棘手且典型”,Ommaya囊、鞘内、靶向多种治疗齐“下”提升疗效
-
new刘又宁教授:关于新冠病毒三大热点问题解读
对于新冠病毒,我们知晓了多少?又有哪些方面未知?疫情未来走向如何?
2021-07-30 -
new解立新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重型航母实力起航
我们会前举办了很多学习班,主要是规范临床各种疾病诊治和医疗操作行为。手把手实操性的学习班,非常受临床医生的欢迎,也是我们会议的品牌特点。希望广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的临床医
2021-07-29
-
以例说“法”|这例敏感基因突变肺癌柔脑膜转移“棘手且典型”,Ommaya囊、鞘内、靶向多种治疗齐“下”提升疗效
2023-07-04 -
解立新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重型航母实力起航
2021-07-29 -
刘又宁教授:关于新冠病毒三大热点问题解读
2021-07-30 -
麻醉医生跨界破局!解锁深度睡眠密码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