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以致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创新记
一位80后的主治医师韩树高PK掉主任、专家,一举夺得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这是近期发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的一幕。
用韩树高的话来说“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因为“以往各种评比获奖都是主任专家们的事“,这一次却不唯资历、职称、科研成果论英雄,而纯粹以项目的市场前景论成败,由投资人来评判,这在三甲医院并不多见。
究竟是什么样的项目征服了挑剔的投资人呢?韩树高的项目名为“实时导航适形消融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用于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能导航、能变形”的针头。一方面,是“实时导航”的针头,韩树高医生发明了一套二维定位导航系统,医生只需要根据手术前确定好的进针方向和深度,就可以直接把针植入患者体内,既安全又便捷,从而降低了手术的技术门槛,让更多的医生能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手术;另一方面,是“适应变形”针头,韩树高医生改进了射频针头,使它可以根据肿块的具体形状而 “变形”,使肿瘤消融更加彻底,减少了因针头不匹配而发生肿瘤残留的现象,而且还降低了对病灶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项目解决了我国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一直存在着的“操作难度大”和“消融不彻底”的两大难题,这么接地气的项目无疑容易产业化。
与韩树高一起获奖的还有不少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项目,而且这也不是浙医二院头一次鼓励医生创新,可以说“创新”是融入浙医二院血液里的。
治院理念上的创新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浙医二院,“新”,大概是最准确的了。而这种“新”,首先是建立在治院理念上的“新”。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大赛时,浙医二院王建安院长引用了 总书记的一句话,“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他说,“我们医院是不是在用别人的前天来装扮我们的后天?甚至别人的大前天,我们在大后天还没想到去用?如果那样,我们就麻烦了。所以,正像 总书记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王建安院长的这句话点出了“创新”对于整个浙医二院的重要性,更点出了他重视“创新”的治院理念。
对创新,王建安有他自己独特的整套创新思想和理论。王建安说:“我认为我们的班子要带头。所以不管多忙多累,我还拼命想去做点什么。想要自己带头实战创新。” 在浙二,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医院里的每一个员工,可能都背着一个创新的任务,而王建安院长想要的就是这种全面的“创新之花”。
以本次创新项目大赛为例,从6月初的赛事启动,开大赛培训会;到请来创新经验丰富的著名临床专家、资深专利代理人,甚至还有投资基金企业的创投大V,培训创新理念、创新企业投资等;再到各方专家对参赛项目的一轮轮评审,评出十佳入围提案,前三名将获“创新导师”一对一辅导;最后到十佳入围项目进行现场决赛,演讲、演示、提问、互动。整个项目大赛使得浙医二院全院都发动了起来,并全力投入到本次大赛的筹备和运营当中,王建安作为医院里一个医生,也参与了其中的赛事。而这就是浙医二院的全面创新文化与创新氛围。
创新背后的强大动力
浙医二院的“创新”一方面受益于王建安院长的治院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归功于其背后的强大动力。
首先,是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强化。据了解,浙医二院设置了两大论坛,广济学术周与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被称为是“医院学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良好典范”。王建安说:“前者属学术创新,今年的广济学术周特别出彩,场场爆满,专家们学术交流活跃;后者属管理创新,比如我们的Day Surgery,全国各地都在学,都在大力推进。” 两大论坛的设置,加上浙二骨子里带有的创新基因,再配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外部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也就促成了浙医二院创新文化的不断强化。
其次,是创新素质的提升。据了解,近年来,浙医二院的创新素质大幅提升,一个标志性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浙医二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数或经费数,连续6年高居全国前列、浙江省医院第一。具体表现为:浙医二院有58个临床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或教育部重点学科就有数十个;在关键学科领域新技术开发、临床诊疗水平以及转化型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引进创新人才也是一大动力。据悉,近年来,浙二柔性和刚性地引进了百余位可称为“学者”级的人才,最近又引进了一位神经病学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而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医二院“鼓励创新,有条件创新,创新能出成果,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作为访问学者刚从美国回到浙二的副教授说:“我们医院给员工提供了优厚的出国学习条件,每个月给数百美金的生活费,来回机票报销,工资奖金一分不扣;新员工一进入,就会接受持续不断的创新教育,就会尽快进入角色开始创新。这样的医院,我喜欢。”创新人才因为创新的氛围聚集到浙医二院,而他们的创新成果则又成为浙二继续创新的强大动力,浙医二院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创新土壤上的医学之花
王建安创新的治院理念,加上浙医二院背后强大的创新动力,必然使浙二成为一块肥沃的创新土壤,而在这块创新土壤上也必然会开出创新的“医学之花”。
从建立最早的远程会诊中心、实施国内首创的门诊化名医可视远程会诊项目,到在国内率先构建四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从国际上最早发现三个与大肠癌相关新基因,到攻克“胰肠吻合口漏”世界难题,开创“眼科汽车医院”;从推动经导管心脏瓣膜技术的应用与多项突出创新,发明凭人脑“意念”控制机械手的“脑机接口”技术,到建立全国首个实现全数据互联互通的网络医疗体系“广济医院”;从建起省内唯一具有成功救治经验的且两院区共建的双停机坪,到成立“中国最大空中急救联盟”……浙医二院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与实践之路。而在本次大赛期间,浙医二院的又一大创新举措就是成立“广济创新俱乐部”。
据介绍,“广济创新俱乐部”是一个围绕重大疾病进行创新的平台,“比如心力衰竭,我们把搞基础研究的,搞基因的,搞蛋白的,搞检测检验的,搞材料科学的,搞工程的,搞影像的……方方面面的医生、研究人员,都串起来,围绕着心力衰竭这个重大疾病,从它的早期诊断、预警,到药物治疗、器械准备、心脏移植等全部过程,突出重点,进行研究,整体上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按王建安院长的说法,仅心力衰竭这一项目,可能就要投入近百人。而这近百人,不仅仅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医生,还有前期基础研究人员、其他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器械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工程师。浙江大学和浙医二院给创新俱乐部定的目标比较高大上:为人类的健康作出重要贡献。这也将成为浙医二院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当韩树高医生向记者介绍“实时导航适形消融系统”时,他特意提到,“浙医二院为医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新环境,让医生们能够在空余时间将自己对于临床上的想法付诸实践,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这种创新的氛围给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没错,只有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培养医生们的创新意识,只有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才能激励医生们自创新,也在只有这样的创新土壤之上,才能生长出真正的医学之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95岁英国女王新冠痊愈后首谈感受;跨越千里进行“拯救”呼吸手术;12小时700公里“闪送”药品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巫哲《撒野》 今天是4月12日,星期二 农历三月十二 北京多云 11°C~20℃ 如下是: 今日『早读分享』第241期 医师报直播中心 (1)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帕金森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如今,帕金森病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面对帕金森病,我们能做什么?扫码观看精彩回放。(来源:医师报) (2)4月11日,《医师报》主办的“每一场猝死都‘
2022-04-12 -
new“围墙”内外
每一片树叶都有正反两面,正面光鲜,反面暗沉,医疗领域也不例外。
2014-10-09 -
new从域外经验看南航急救门事件
11月24日至今的10多天里,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以下简称“999”)被史无前例地卷进舆论漩涡,并最终以“低头认错”而告一段落。 记者揭 危难间急救人员与南航空乘推诿 11月22日11时24分 辽宁电视台记者张洋发文称,其在飞机上急发腹痛。飞机落地时,南航与急救人员为防“引火烧身”,置其安危于不顾,为“谁应将患者送至地面”互相推诿、争吵。(累计关注人次900万+) 南航致歉整改 999多日沉默 11月23日 事件引起舆论巨大关注后,南航管理人员、当机空乘人员等多人“登门”致歉并表示启动调查、整改程
2015-12-10 -
new地方采风
山东 斯里兰卡捐献角膜 擦亮六齐鲁儿女心灵之窗 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 马昕) 12月1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温莹连续手术7小时,将来自斯里兰卡的5枚珍贵的眼角膜移植给山东省6名日夜企盼走出黑暗与阴霾的失明患者。6名“幸运儿”在中斯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下,顺利地进行了“复明”手术,重新获得光明,山东省成为国内第9个接受捐献的省份。 此前,为
2017-07-27
-
从域外经验看南航急救门事件
2015-12-10 -
副市长博导折射特权功利?
2017-07-27 -
地方采风
2017-07-27 -
“围墙”内外
2014-10-09 -
95岁英国女王新冠痊愈后首谈感受;跨越千里进行“拯救”呼吸手术;12小时700公里“闪送”药品
2022-04-12 -
中国医生集团探索露曙光 深圳模式提供可行路径
2017-03-26 -
80后男生的青春期教育情怀:用20年让中国女性学会自我保护
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