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预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预告/详情

侵袭性真菌病干预策略变迁

诊断驱动治疗为抢先治疗发展的新阶段

时间:2017-01-03 11:01:0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阅读: 60756

“侵袭性真菌病(IFD)具有高发、隐蔽、危重的特点,早诊和早治对降低IFD相关发病和死亡至关重要。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抗真菌药物能够达到临床治疗的所有要求。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评估,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使利益最大化、损害最小化。”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在近期召开的“博论天涯·第三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学科专家交流峰会”上指出。

黄教授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例解析了IFD治疗策略进展,大致可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和确诊治疗(图1)。CAESAR研究显示,我国超过80%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接受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接受抢先性治疗(8.6%)和目标性治疗(7.1%)比例低。而相比抢先性治疗(15.4%)和目标性治疗(9.3%),IFD经验性治疗降低相关死亡率低(7.1%)。

相比血液病/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指南2010版,2013版在治疗策略方面将“抢先治疗”改为“诊断驱动治疗”。黄教授介绍,患者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后再开展IFD的相关检查,出现阳性结果再开始抗真菌治疗,即诊断驱动或临床驱动的抢先治疗。20世纪80年代诊断技术有限,持续发热作为治疗起点,即经验性治疗;21世纪初,影像学技术、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技术的发展使诊断驱动治疗成为可能。 

黄教授认为,治疗观念应与时俱进:诊断技术发展使诊断驱动治疗策略应时而生,兼顾及时性和针对性,是抗真菌治疗的趋势;临床实践应与时偕行:从可靠性和可行性评价,CT是诊断驱动治疗的重要诊断手段。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