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信息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信息之窗/详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郭军:亚洲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探索之路

时间:2019-09-19 11:07:28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72213

郭军.jp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郭军

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相比,主要以肢端型和黏膜型发病为主,大量的基础研究也证实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的基因背景与欧美皮肤黑色素瘤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也就造成中国患者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不及高加索人。基因背景以及疾病模式的差异意味着我们不能照搬高加索人的诊治模式,我们应致力于探索适用于亚洲黑色素瘤患者的诊治模式,而且中国确实也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首先,与澳洲黑色素瘤中心合作完成了黏膜型黑色素瘤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黏膜型黑色素瘤的基因改变并不是以点突变为主,而是以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为主,所以整体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著低于皮肤型黑色素瘤。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Communication》上,这可能是亚洲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欠佳的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还发现CDK4通路突变可能是免疫治疗原发耐药的关键,CDk4i联合PD-1单抗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国内多家黑色素瘤中心,开创性的将抗血管药物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黏膜黑色素瘤,客观有效率达到48.3%,疾病进展时间7.5个月,且耐受性可。该研究成果上个月发表在了《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目前I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阿昔替尼联合PD-1单抗有望成为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新的标准治疗手段。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