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信息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信息之窗/详情

ERS2019参会者说|医学研究才是推动学术进步和会议成功的关键

时间:2019-10-02 16:04:20来源:未知作者:万钧 阅读: 119244

作者:中日医院呼吸中心  万钧

201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欧洲呼吸学会2019年国际大会(ER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2019)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内容丰富,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同道都积极参与,可以说非常成功。有幸参加了此次呼吸界的学术盛会,谈一点个人体会。

学术研究——学术会议举办的强劲动力

来参加ERS的第一天是会前会,正式会议还没开始,在参观会场时给我最大震撼的莫过于壁报展厅(图1),其总面积应该有几千平米,这么大的场地全部用来展示壁报,这意味着有很多研究结果需要展示,对此我将信将疑。
怀揣着拭目以待的心理,我每天都会来这个展馆,一方面找感兴趣的壁报,另一方面“检阅”一下壁报区的展示效果。不出意外,这里确实展示了很多壁报,并且每天更新,壁报区也总是吸引了很多参会代表在那里聚集、讨论(图2),他们这种对研究讨论的全情投入,是在国内不容易找到的。这里的每一张壁报,表面上看展示的是单个研究,其背后实际上代表的正是大量的研究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有了研究投入才有学术会议交流的内容。
图1.jpg

图1:正式会前的壁报展示区

图2.jpg

图2:会议期间的壁报展示区

笔者从事的亚专业是肺血管疾病,今年ERS与ESC联合更新了肺栓塞指南,本次ERS会议设置了多场肺栓塞指南更新内容的解读,我基本以听这部分内容为主。现场基本是座无虚席,讲者都是指南执笔专家,其讲解有助于对指南的理解、更新。我作为参会者获益匪浅。
有一次在去往下一个会场的时候,发现有两个会场也是“爆满”(图3),分别是哮喘与肺纤维化的主题。今年哮喘指南也有很多更新,而肺纤维化也有很多新的认识。可见,会议内容之所以能够吸引参会者,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成果为会议内容提供了丰富素材,更为让人感叹的是这些内容多为原创。

图4.jpg

图3 会场爆满,场外学习
不论是从庞大的壁报展示体量,还是会议热门场次,医学研究才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关键,也是学术会议成功举办的关键。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强化,尤其是在临床研究方面,只有研究投入、播种,才会有学术繁荣、收获。

细致设计——会议“学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术会议最终是为学术服务的,会议成功的关键评判标准之一是“学术”成功,即是否有助于推动专业知识拓展,是否有助于帮助专业技能提升。从ERS的会议安排来看,为实现这一目标,组织者是颇下了一番心思的。
ERS会议从知识架构方面来看,既有基本知识的宣教,如各种疾病的规范处理,也有最新进展的讲解,如最新指南的发布与解读;既有理论知识的剖析,比如各种临床处理的循证证据分析,也有实践技能的培训,如介入呼吸病学的模拟人操作(图4)。从会议形式来看,也是花样翻新,会议、讲座形式达到30余种,仅围绕临床病例学习的形式就有“Challenging clinical case”、“Championship”、“Grandround”、“Lungs on fire”等等,并且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趣味性与参与性,设计非常人性化。
会议设计着眼于“学术”,站在参会者、学习者的角度,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细致周到的设计,很值得国内办会者学习。

 s1.webp.jpg

s2.webp.jpg

s3.webp.jpg

s4.webp.jpg

图4 模拟教学区

合理布局——一个会议多种功能同时实现

学术会议会场布局是一门学问,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国内有些会议将厂商展示与讲座区域放在一起,对于学术讲座的正常进行都会有很大的干扰,对会议的学术传播、学术精神均有影响。从ERS会场安排来看,布局合理,实现了“动静分离”。所谓“静”主要是指主题讲座区域,需要安静的环境,均处在了单独的场所,与壁报讨论、厂商展示区均保持距离、互不干扰。所谓“动”的部分主要包括壁报讨论区、实践培训区、厂商展示区,相对会比较噪杂,ERS将报讨论区与实践培训区放在了一个场馆,比较方便进行学术讨论与技术训练,厂商展示区应该是会议最为“喧闹”的所在,ERS将其与注册区放在了一起。总体看ERS会场的安排比较合理,值得借鉴。

此次参会,看到了不论是讲者、参会者、还是组织者,真正把每件事当成“事”踏实完成,反映了欧洲同道们对每件事的认真态度。场内听课提问,场外讨论交流,会场内外都是人头攒动,保持较高的参会率、听课率,和前面讲到的会议设计、布局有关,但我认为与会议轻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医生自身的钻研精神也都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健康梦的逐步实现,中国医学将在全球医学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医生也将更深入地走向世界,我们应针对研究创新做更多的工作,夯实基础,强化自身,才能把学科做到更强、更大,最终促进学术繁荣。

zuozhe.webp.jpg

图为本文作者万钧大夫在ERS2019现场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