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感悟60】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势如破竹
6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2021年18号文件,即《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明确,力争5年的时间,让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运行模式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更好地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这一章节中,第一条就提出了加强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将重症学科建设放在了首位。成书记也强调重症救治能力是确保病人留在县域的重要因素,要努力提高重症医学理解力、践行力与创新力,使重症医学发挥出特有的核心作用。重症强则医院强,要想建成强大的三级综合医院,没有一个强大的综合ICU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未来5年的政策机遇期?怎样才能实现新的跨越?这些问题摆在了重症人的面前。
从2007年1月建科至今,ICU经历了2次扩建改造,从最初的3名医生,18名护士,发展成了现在的12名医生,44名护士。实际开放床位从10张扩展到了19张,收治的患者也从以外科术后为主转到了以复杂危重的内科患者为主。每一步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行的船是顶风船,经过14年的高速发展,正处于爬坡期的ICU也在经历着不可避免的“生长痛”。床位周转率降低、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相对不足、梯队不够健全、高精技术及科研开展困难等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ICU人没有囿于现状,宋博副院长多次召集科室人员进行讨论,通过脑力震荡,找准根因,根据28原则,抓主要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科室结构,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一、打好组合拳,加快床位周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院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的提升,高龄慢性危重患者增多。这类病人在加强监护的条件下,情况还相对稳定,甚至可长期生存,一旦脱离ICU环境,病情往往会急转直下,导致病人或家属不愿或不敢转出ICU,导致床位周转率降低,有时甚至会出现个别危重患者无法及时收入ICU的情况。为此,根据成书记提出的加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的要求,我们对设有专科ICU的科室人员进行轮训,以便在ICU暂时没有床位的情况下,相关科室能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同时确保各专科对ICU转出的病人能接得住,治得好。同时推行没有围墙的ICU(critical care without walls)理念,也就是成书记所说的ICU前置。提前介入了解各科危重患者情况,必要时提出治疗建议,参与各种紧急救治。努力将ICU搭建成一个开放、包容、广阔的集成平台,从而更早地识别危重患者,更迅速地开展重症救援,充分保障病人安全。经过上述措施,ICU的床位周转有了较大改善,危重患者不用再为了一张病床而苦苦等待。
二、加快人才培育,建立完备梯队
加强学科建设,首要的是加强人才培育,激发人才活力。ICU人员整体年龄偏低,多数医生未进行过系统规范的进修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科室内部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对其进行初步培训,而且在人手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安排了刘珊珊、吴昭、刘婷婷3名业务骨干前往齐鲁医院、滨医附院等上级医院规培学习,学成归来后,他们很快便可在科内独当一面。去年即使在三级复审的关键时刻,科室依然安排了崔永凯、邱亮2名年轻同志前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一附院参加住培。作为全国首批重症住培人员,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全省选拔考试及ICU入科考试中包揽了前两名,以致4月份我去一附院参访时,山东省病理生理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的上届主委李涛主任也对他们赞不绝口,十分认同我们的科室管理及人才培养理念。今年我科再派出郭守涛副主任前往省立医院进修学习,9月份学成归来后,必将促进我科技术再提升。虽然外派人员学习,短时间内确实会造成科室人手紧张,工作量大增等困难,但未雨绸缪地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事关团队能走多远,能走多快的关键环节。没有人才作基石,学科建设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所以人才培育这条路,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三、积跬步纳细流,勇啃科研硬骨头
科研可以说是很多临床医生的梦想,也是很多医生的梦魇,很多人都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但繁重的临床工作,如门诊、手术、值班、病历文书等等,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再想腾出整块的时间去读文献,做科研几乎不可能。再就是即使有心也常感无力,不知从何处着手,加之,科研的确挺难,即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成果,所以大家都畏之如虎。但是医院的发展,个人价值的跃升,又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就像成书记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所讲,医院总得要发展、必须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提境界,就要推动学术研究、科研攻关。那如何才能啃的动科研这块硬骨头呢?一定是小步快走,积少成多。
6月4日至6日,我随同宋博副院长参加了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重症分会的成立大会。到场祝贺的齐鲁医院陈玉国院长及研究型医院协会会长胡三元教授也深感山东医疗的整体科研实力与体量不匹配,强调以研究型医院协会为平台,力促全省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与重症分会主委齐鲁医院ICU的李琛主任加强联系,力争积极参加其主导的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哪怕仅仅是在人家后面跟跑,也会让我们积累经验,锻炼队伍。虽然我们没有科研基础,但如成书记所言:别人能干成的事,我们一定要干成,别人能发展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实现。只要我们扑下身子,精耕细作,科研的种子一定会邹平市人民医院这片沃土上发芽。
无论是学科及人才,梯队建设还是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青年人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ICU恰恰最不缺乏年轻人,所以前路可望,未来可期。成书记在《当好模范,再立新功》一文中虽然更多的是对前辈老师们的感怀与敬意。但也充满了对年轻同志的希冀与鼓励。历史的接力棒既然交到了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手中,我们一定要像鲁迅先生在《热风》里写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不知不觉2021已悄然过半。没有人能留住时间,但努力的人能把握时间。时光总会善待每一个奋斗者,时光总会回馈每一个追梦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崭新的ICU,让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作者:重症医学科 高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守护健康不打烊!乡村医生魏东远正月初一的坚守
守护健康不打烊!乡村医生魏东远正月初一的坚守
2025-02-03 -
new【喜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张洪战在全国大赛中连获佳绩
【喜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张洪战在全国大赛中连获佳绩
2024-07-16 -
new大医工匠|于高杰:专注肺病特色诊疗,中西医结合引领学科发展!
大医工匠|于高杰:专注肺病特色诊疗,中西医结合引领学科发展!
2024-06-25 -
new大医工匠|于高杰:洞察“肺腑之言”,护航畅快呼吸
大医工匠|于高杰:洞察“肺腑之言”,护航畅快呼吸
2024-02-29
-
沉香优护|郑玲 :助产士的初心和使命,护佑母婴一路同行
2023-04-19 -
永做再接再厉的“上等兵”
2019-07-23 -
百姓口碑精品专科团队----潍坊市市立医院医养结合病区
2018-05-23 -
烟台最美健康卫士之二 烟台山医院杨雪莉:年轻妈妈的医者仁心
2018-04-20 -
烟台最美健康卫士之一莱阳卫生学校病理生物教研室黄晓红:以身示范 以德育人
2018-04-20
-
大医工匠丨鞠进:救治好病人比什么都重要
2023-09-14 -
大医工匠丨秦春新:以甘于奉献和勇于担当书写医者精神
2023-12-01 -
爱护心脏,你用心了吗?
2018-01-01 -
大医工匠 | 于戈:愿做守护生命的一道光
2023-11-08 -
喝酒不能停?可能是病!
2017-07-14 -
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教授曲卫东 膝盖痛 别忍,得治
2017-10-09 -
大医工匠丨景昊:医术“景”湛,气有“昊”然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