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邱方主任坐阵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院区救治能力是这样的 ……
CMI是指医院的出院病人例均权重,跟医院收治的病例类型有关。CMI指数越高,代表医院收治疾病的疑难危重度越高。2021年8月、9月,我院骨科院区的CMI值分别为1.19、1.06。骨科院区都收治、抢救了什么样的患者?近日,笔者采访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院区综合科主任邱方团队。
抽丝剥茧 揭开六姐妹“短寿”谜团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过度增殖和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释放致靶器官损害为主要特点,发病率约为0.36/100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
近日,我院骨科院区发现一位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患者,女性,56岁,一个月前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在外院治疗。出院后,症状仍然没有好转。这次因急性偏瘫、意识不清而急诊入院。住院后,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存在脑、心脏、肝脏、血液等多器官损害,并几次出现呼吸停止、心脏骤停等险情,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在半天的时间里,给予患者明确诊断。
虽然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家属忍痛放弃治疗。但骨科院区医护人员能在患者住院后短短的半天时间里,给予明确诊断,并揭开了患者姐妹六人短寿的谜团,仍让家属得到些许安慰。医生询问家族史得知,这位患者姐妹6人,排行老三,其他5位姐妹都是英年早逝(其中最小的妹妹猝死时只有22岁),生前均患有哮喘、过敏等疾病。据医生分析,这姐妹6人,很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年来,谜一样的死因给这个大家庭带去了不安与恐惧。那么邱方主任团队,又是怎么样抽丝剥茧地做出快速、精准诊断,揭开谜团的呢?
“患者存在多器官损害,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值为12.87*10-9/L, 约是正常高值的26 倍。头部核磁显示急性、弥漫性、多发对称性栓塞,并且以皮层、皮质下区域为主,呈双边多发散在性缺血灶,且超越分水岭血流分布区域。再结合患者既往长期腹泻、腹痛、荨麻疹等病史,以及她的姐妹们死因均为猝死、且均具有哮喘病史等等因素,当时我脑子里立刻想到,这不是常见病。是免疫性血管炎?还是多发血管栓塞?需要鉴别!患者56岁,以前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栓子从哪来?一定是从心脏来的!必须立即做心脏超声。当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但是超声科医生主动加班为患者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果然,在患者心脏左室发现一直径4厘米的血栓,同时发现腱索乳突肌还有一赘生物。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我考虑患者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邱方主任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让医护人员啧啧称赞。
骨科院区综合内科副主任徐江介绍,这位患者住院后,综合内科、重症监护室通力协作,各医技科室积极保障 ,医护人员一边抢救患者,一边为患者完善CT、核磁、超声、检验等各项检查,尤其是患者曾几次发生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均在重症监护室白志刚副主任医师的抢救下起死回生。在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激素、抗凝等对症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有效的,脏器损伤得到了阻止,嗜酸性粒细胞从12.87*10-9/L下降到了0.09*10-9/L,患者的意识恢复,肢体瘫痪好转。“要是患者的血常规异常早点被发现,早点来院,早点诊断清楚就好了!” 徐江副主任不无遗憾地说。
据了解,在邱主任近40年的从医生涯中,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例。他说:对于罕见病,不一定非要见过多次才能认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潜意识里要有一种理念即用常见病解释困难,就要想到某些少见病。通过方方面面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描准某个疾病的病理、生理方面的表现。二是所有检查资料一定要仔细看,不放过一丝异常的东西,要仔细分析,诊断的过程中,不能浮躁,不能牵强地进行解释。总体思路就是认真,积极,细致,准确,快速!
明察秋毫 一只听诊器诊断先天性髂动静脉瘘
2021年3月,我院骨科院区综合外科收治了一名因交通事故受伤的老年女性患者。经查,诊断为:左侧锁骨骨折、左侧第1肋骨骨折,给予左侧锁骨固定、左侧肋骨固定。由于患者在此次受伤前长期存在右侧胸腔积液,入院后,医生给予胸腔引流。患者精神状态较差,并诉说呼吸困难。
医生询问病史,患者自幼时常年乏力,10年前被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步行超过100米就气喘,爬楼梯时每层楼梯需要休息。曾辗转多地就医仍然无法延缓病情进展。5年前又到外地大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考虑其为心脏瓣膜功能不全而实施“二、三尖瓣膜成形术”。术后,患者乏力、气喘等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并出现了胸腔积液,但却一直查不到原因,只能定期到医院抽取积液。
为了彻底弄清病因,综合外科副主任于铭请求邱方主任会诊指导。邱方主任来到患者床前,再次详尽询问病史后,为患者进行了详实的查体。当邱主任把听诊器放在患者股动脉处听了几秒钟后,笃定地说:“有‘枪击样杂音’!很可能是髂动静脉瘘!”之后,患者的心脏彩超和双侧髂动静脉超声,证实了邱方主任的判断!患者被诊断为:双侧髂动静脉瘘(先天性)。至此,困扰患者多年的气喘、呼吸困难、乏力、胸腔积液等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综合外科于铭副主任介绍,髂血管动静脉瘘指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瘘,导致髂动、静脉相通,大量动脉血不经毛细血管网而直接进入髂静脉,使髂静脉、下腔静脉内压力增高,影响腹腔内脏器血液回流,导致淤血,肝、肾、胃肠道等腹腔脏器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伴有静脉系统被迫扩张;另外,下腔静脉回流到右心的血量增加,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以及胸腔积液等系列问题。
邱方主任说,无论医疗设备有多先进,临床医生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检验及检查,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强烈的责任心。此外,医学知识面要够广度,够深度,够精度。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病史中寻找蛛丝马迹,为每一位患者把病看明白。
来者不拒 总院区能治的病 骨科院区都治
患者, 张某,66岁,因一侧臀部、大腿、小腿肿胀、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深静脉血栓,但治疗效果不好。来到骨科院区时,患者已出现意识淡漠、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等表现。在邱方主任的带领下,重症监护室医生立即为患者实施抗炎、抗休克等治疗,并进行了急诊腿部核磁检查。还没等患者回到病房,在电脑旁一直守护的邱主任,已经通过电脑系统查看了患者的核磁影像,认定是典型的坏死性筋膜炎。立即指示白志刚副主任医师在超声定位下,为患者进行诊断性穿刺,留取标本(脓液)送检,并及时联系综合骨科主诊医师田永利,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3天后,患者的脓液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克雷伯杆菌感染。经及时手术、术后持续VSD,以及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坏死性筋膜是 一种致命感染性疾病,它的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常常会累及血管,形成血栓,相应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进行性坏死,沿深浅筋膜播散。坏死性筋膜炎发病在四肢最为常见,尤其是下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病患者更易发生。
白志刚副主任医师说,以前有些病人我们不敢收治。现在有邱方主任坐阵,食管破裂、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凡是总院区能收治的病人,我们都能收治。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温馨的环境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赖。比如有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来院时已经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并存在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等,病情危重。家属本来是抱着临终关怀的心态来住院的。经过治疗后,老人的身体恢复良好,家属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邱主任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拒收’‘外转’的概念,只要病人相信我们,来到骨科院区,我们就要全力以赴给予救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山西晋中卫生健康系统“青”力量爆发!七场青春风暴洗礼健康晋中
2025-05-01 -
new山西|“白衣天使”这样过五一节
2025-05-01 -
04-302025
异国“排石”——兰大一院泌尿外科成功治愈巴基斯坦留学生复杂肾结石
-
04-302025
兰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在国际顶级期刊《Circulation》发表心电病例研究
-
我的病人朋友——专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米彦军
2023-03-06 -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室召开“内镜治疗及内镜技能指导”入基层科普宣传,手把手志愿帮扶线上会议
2022-09-13 -
无陪病房,让病友感受“家”的温暖
2022-09-13 -
好好记录平凡却闪着光的日子
2022-09-13 -
做完无痛胃肠镜,我就后悔了……
2022-09-13
-
赣医大一附院“ 白鹭文化健康促进新模式 ”项目获评2024年国家级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
2025-01-03 -
南华附二医院2024年 “ 5·12 ” 国际护士节暨第十三届护理文化节系列活动顺利启动
2024-03-13 -
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成为国家卫健委“中英卫生人才发展平台”首批成员单位
2023-09-19 -
在心脏骤停6次中完成急救和心梗支架植入 28分钟里创造生命奇迹
2024-03-15 -
既挂牌又出征! 通用技术宝石花医疗辽阳辽化医院成为辽阳市宏伟区区域医联体牵头单位
2024-07-19 -
做完无痛胃肠镜,我就后悔了……
2022-09-13 -
兰州大学健康管理中心被评为全国“三级医院健康管理医学科共创共建单位”甘肃唯一合作单位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