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抗精神病药疗效越来越不给力

安慰剂效应增强或是疗效差异减弱的主要原因

时间:2017-07-14 17:34:10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69160

blob.png

近年来,对于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质疑声时有存在。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针对抗精神病药的安慰剂对照研究由制药企业领头开展,是否可信尚存疑问。此外,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多样及有效性不太明显,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德国一项Meta分析探讨了抗精神病药多年以来研究中哪些特征发生了改变,哪些因素参与调节了药物-安慰剂的疗效差异。结果发现,药企赞助并没有导致效应值的夸大,安慰剂效应的增强,而非活性药物疗效的下降,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Am J Psych. 5月25日在线版)

该Meta分析纳入167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28 102例受试者。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包括氯丙嗪(36项)、氟哌啶醇(28项)、奥氮平(20项)、利培酮(15项)等。作者认为氯氮平的疗效可能优于其他药物,将其混入分析可能不合适,因此相关研究被排除在外。70项(42%)研究由药企赞助,72项(43%)研究并非主要由药企赞助,25项赞助情况不明。

结果显示,任何应答定义均被采纳时,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应答率为安慰剂的2倍,获益需治数(NNT)为6。病情至少轻度改善,或PANSS/BPRS减分≥20%的比例:抗精神病药组为51%,安慰剂组为30%。病情显著改善,或PANSS/BPRS减分≥50%的比例:抗精神病药组为23%,安慰机组为14%。

安慰剂组受试者全因(38%与56%)及无效(13%与26%)导致脱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抗精神病药组。相比于安慰剂,抗精神病药针对阳性症状的效应值与总体症状大致相当。抗精神病药可在短期内改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相比于阳性症状,抗精神病药针对阴性及抑郁症状的治疗效应值相对较低。相比于安慰剂,抗精神病药导致运动障碍、镇静、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均更高。

研究者共发现了16个随时间变化的研究特征;然而,仅有药企赞助及安慰剂效应的增强是抗精神病药相比于安慰剂治疗效应值的调节因素。令人意外的是,相比于非药企赞助研究,药企赞助研究中的抗精神病药效应值反而更低,幅度为0.16。

研究者表示,药企乐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保达到统计学意义,进而可能降低效应值,因此,研发新药时可考虑使用相对较小的样本,并对受试者经过更高质量的选择。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