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中国医师协会 2023 年呼吸医师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CACP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年会/中国医师协会 2023 年呼吸医师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详情

我国肺血管介入治疗方兴未艾

时间:2023-06-19 22:10:04来源:医师报作者:陶新曹 熊长明 阅读: 344529

精彩回顾

我国肺血管介入治疗方兴未艾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陶新曹  熊长明

熊长明.JPG

肺血管介入诊疗是肺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肺血管病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尤其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肺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兴未艾。

BPA“沉浮史”

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是近年迅速发展的肺动脉介入治疗技术。1988年Voorburg首次采用球囊扩张方法治疗一例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2001年美国学者Feinstein等报道了BPA治疗18例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临床疗效,由于术中或术后出现严重的再灌注肺水肿(RPE)和血管损伤使得该技术未能得到进一步应用。

近年来日本学者采用改良分次逐级扩张肺动脉的BPA技术,显著降低了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不能行PEA手术治疗的CTEPH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循证医学证据增加,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与呼吸学会联合发布的《2022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BPA治疗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目前我国已有10余家医学中心年BPA手术量超过100例次。血管腔内成像技术包括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显像也开始在肺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中应用。

球囊效果差?支架上

对球囊扩张效果不充分的主肺动脉或分支肺动脉狭窄,可采用经皮肺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Pul-Stent系列支架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肺动脉狭窄的支架,长期随访数据表明,肺动脉支架植入术总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对肺静脉狭窄性病变,也可采用支架植入术治疗。

更新的技术在路上

近年来与肺血管病相关的其他介入技术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包括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等,这些肺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肺动脉高压治疗该改改啦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杨媛华

杨媛华.JPG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或病理生理综合征。随着靶向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开发,目前PH的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靶向联合用药对PAH有益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目标是使患者达到低风险状态。既往对临床评价为低风险的患者,初始治疗往往采用单一靶向药,随访时如未达治疗目标,则再序贯联合另一种靶向药。

近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靶向药早期联合应用是使患者尽早达标并长期维持在低风险状态,从而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因而,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对低或中风险患者,应使用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联合进行初始治疗;如在随访时,患者仍处于中低风险状态,则需强化治疗;中高风险患者,则应静脉或皮下注射前列环素类药物或早期评估肺移植。随着治疗理念更新,越来越多患者能达到或长期维持在低风险状态。

BPA对CTEPH有益

慢性血栓栓塞性PH(CTEPH)是另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PH类型。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已成为技术上不能手术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研究表明,对于技术上能手术的患者,施行BPA治疗也可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另外,对于尚未达到PH的诊断标准,但临床上有症状的患者,BPA也可改善症状,使患者获益。

BPA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且在国内能够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越来越多,BPA必将成为CTEPH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可以使更多的CTEPH患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甚至可将肺动脉压力降为正常水平。

质控事关VTE防治水平

▲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实验研究部   夏磊

微信图片_20230617215719.jpg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发生,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

国际多个国家将VTE预防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VTE的防治和管理,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8年10月1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21~2023年连续三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纳入十大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我国VTE防治仍有差距

基于340家VTE项目参与单位的质量分析数据,2018~2022年总计7100万住院患者中,VTE风险评估率由2018年的66.57%上升至2022年的89.37%;出血风险评估率由18.65%逐步上升至37.20%;VTE预防措施实施率由20.69%逐步上升至32.59%。随着防治意识的提升,DVT检出率由0.27%上升至0.50%,PE±DVT检出率由0.09%上升至0.12%,而PE患者病死率由7.72%逐步下降至5.36%。我国的VTE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差距。

质量控制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动落实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充分利用信息化方式强制医护人员执行VTE风险评估,并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提升过程质量控制的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落实防治措施、减少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发生。

期待未来3~5年,VTE防治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海燕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