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肾门”涉事媒体“近亲”网站发声:这事多亏了媒体
备受业内关注的“丢肾门”事件并未因鉴定结果的出炉而归于平静,微博、微信等舆论场上要求报道媒体新安晚报道歉的声音从未停止。5月11日,新安晚报所属报业集团旗下网站中安在线网络评论栏目“宛新平”发文谈论此事。
文章称,“肾去哪儿了”事件中,媒体不能缺位。这本来是件好事,刘永伟讨要了大半年的说法,在媒体的关注下,一个星期就得到了。但该新闻却被很多人当作是媒体“打脸”、患者“恶意索赔”的证据。难道这个结果不是医院和相关部门早就应该提供的吗?如果相关调查部门及时给了患者一个说法,怎么还会有患者“找肾无门”,求告媒体的事?
中安在线截图
新安晚报报道截图
至于被业内人士诟病的报道严重失实等问题,该文称,网上热传的“讨伐”媒体的文章说,肾会萎缩是医学常识,记者理应知道。那么为何这么简单的“常识”,相关部门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调查,患者去年8月拍CT,医生说找不到右肾,直至今天才在媒体的帮助下,获得了这个调查结果,要求患者和记者“自带”这个专家都需要花时间调查的“常识”,是否要求太高?
按照一些媒体使用笔名发表观点的惯例看,“宛新平”可拆解成“安徽新闻评论”,即“宛”是“皖”的谐音,“新平”则指代“新闻评论”。
据澎湃新闻报道,“宛新平”的声音具有特殊意义。2014年11月18日,人民网发表题为《安徽省教育厅女干部骂保安是“看门狗” 六旬保安气绝身亡》的报道引起全国关注。11月20日,一篇署名为“宛新平”的文章出现在中安在线网站醒目位置,文章题目为《媒体莫做网络情绪的助燃剂》。“宛新平”指责人民网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上“标签化”,从而成为“网络情绪的助燃剂”。
中安在线与新安晚报同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安在线是2006年1月1日开通的安徽省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2014年7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管、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出资并主办的安徽新媒体集团成立后,中安在线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整体划入。 一名安徽当地媒体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宛新平”代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声音。另一安徽新闻界资深人士亦向澎湃新闻证实,“宛新平”系列评论由安徽省委宣传部授意,中安在线原创。
附:文章内容
宛新平:“肾去哪儿了”事件中,媒体不能缺位
今天,沸沸扬扬的“丢肾”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宿州男子刘永伟的肾还在,但萎缩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刘永伟讨要了大半年的说法,在媒体的关注下,一个星期就得到了。但该新闻却被很多人当作是媒体“打脸”、患者“恶意索赔”的证据。难道这个结果不是医院和相关部门早就应该提供的吗?如果相关调查部门及时给了患者一个说法,怎么还会有患者“找肾无门”,求告媒体的事?
从此事件中可以看出的是,一个普通人想要一个说法有多难,但网络上却有那么多“风轻云淡”的评论,“你肾找不到了你自己找去”,“你应该自己想到并且就当它是萎缩了",“这是医疗常识你都不懂?”令人疑惑的是,这样想的人,难道生活中没有遇到过跑断腿要不来说法,办不成事还尽遭冷眼的情况吗?指责别人前是否应该换位思考下别人的难处?就像我们应该考虑到医生工作的辛苦一样,医院是不是也考虑下,“肾不见了”是一件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小事的事呢?
网上热传的“讨伐”媒体的文章说,肾会萎缩是医学常识,记者理应知道。那么为何这么简单的“常识”,相关部门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调查,患者去年8月拍CT,医生说找不到右肾,直至今天才在媒体的帮助下,获得了这个调查结果,要求患者和记者“自带”这个专家都需要花时间调查的“常识”,是否要求太高?况且,“萎缩”只是一个猜测,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连专家都不敢保证说确实“萎缩”了,难道患者就只有当它萎缩了,没有要求权威调查的权利吗?
在这个事件中,不少自媒体、评论者指责患者、媒体:医生把患者的命救回来,患者不知感恩,还联合媒体“反咬一口”?这种指责未免有些混淆概念——一方面医院并非免费给患者治疗,另一方面医生治好患者某方面的病痛,并不意味着患者不能对诊疗过程提出疑问。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医疗培训的患者而言,发现“肾不见了”从而希望知道原因,“讨个说法”,恐怕是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遇到这种事情的第一反应。质疑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不理解、误解,甚至“找茬”,在更多的情况下,“质疑”正是为了理解。
在多起医疗纠纷报道中,很多医疗界人士甚至普通网友指责记者缺乏“缺乏专业知识”,而似乎没有人去思考,记者同样不是专业人士,他获取“真相”的前提仍然取决于各方信息的有效沟通。前不久,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采访本地一起医患纠纷,涉及到专业的医疗知识问题,院方拒绝接受采访。记者辗转找到相识的医生咨询,但医生在没看到病例仅凭着他人描述的情况下,只能谨慎地判断,同样,记者在写稿的时候也不得不字斟句酌如履薄冰。
医患关系到了今天,患者以及他们求助的媒体人和医生们之间的沟通仍然非常艰难,只要其中一方的缺失,就可以发酵成网络上一边倒的舆论判断和抨击。一篇新闻稿背后究竟是记者专业知识的缺乏,还是采访通道的被迫关闭,还是很多人认为的“居心叵测”,在这个无序时代很难判断。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它造成的后果都是在消磨信任,患者与医生,媒体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而信任被消磨的代价就是单个事件被无限放大,甚至被行业化。好医生和不那么尽责的医生每个人都见过,好记者和拿钱写稿的记者在这个社会也不少见,但现在的舆论趋向却是行业为个体背锅,理性的声音消失在情绪发泄的漩涡,这种倾向才是真正可怕的趋势,才是捅向社会信任基石最锋利的刀刃,因为无序时代的博弈,没有赢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粤宁协作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 为宁夏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05-08 -
05-082025
泰安市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学术会议举行
-
new智能骨科技术实现高海拔常态化!西藏完成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生物膝置换
2025-05-07 -
new龙南市超声质控中心成立
江西省赣州市超声专业质量控制中心质控培训班(河西片区)暨龙南市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大会顺利落幕
2025-04-26
-
龙南市超声质控中心成立
2025-04-26 -
“医呼百应 专家下基层” 中西医结合护航慢病防治
2025-04-19 -
兴国县超声质控中心成立
2025-04-21 -
“针”心“针”意除囊肿,锦旗感恩表深情
2025-04-14 -
APASL 2025北京盛会即将启幕,大会主席魏来教授带您看亮点
2025-03-25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