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特应性皮炎如何对症下药,多位行业专家深度剖析

时间:2023-11-13 13:50:19来源:医师报作者:1078970272 阅读: 401794


11月6日,“艾在AD・福享新生”——旨在关注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主题活动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艾伯维展台举行。来自皮肤科领域的一众专家就特应性皮炎患者个体化管理、青少年患者关爱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并与艾伯维中国高层共同见证了中国特应性皮炎个体化管理倡议的发起和中国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行动计划合作备忘录的签署。

数据显示,我国特应性皮炎发病率在6.2%左右,约有7000万左右的患者。围绕我国特应性皮炎发病情况,JAK抑制剂治疗AD的特点及其优势等热门话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顾超颖、中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李琛、烟台毓璜顶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曲燕曲燕、宁波市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吴忠孝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精彩观点。

图片17.png

问:可否请顾教授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大概是什么情况?

顾超颖:特应性皮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它是皮肤科的“一号疾病”,患病率非常高,而且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跟据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2014年),1岁以内婴儿的患病率达到30%,1-7岁的儿童患病率为12.94%。其中,轻度的AD基本上在70%左右,另外的30%则是中重度AD。

我们华山医院AD诊疗中心基于专病电子病历系统,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接诊了3000多例初诊患者,同样也是有40%左右的患者是中重度AD。从整体的数据来说,2019年中国AD患者人数要达到3558万。根据2023年的预估,整体AD人群将突破7000万,所以这个患病人群是非常庞大的。

此外从1990年-2019年近30年的时间段内,AD人群增加了差不多25%。一方面,来源于这个疾病本身的患病率的增加。第二方面,也是源于医生、患者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所以更多的AD患者被诊断出来。以往诊断为湿疹、皮炎的患者,现在仔细甄别发现其实是特应性皮炎。湿疹样皮疹、严重的瘙痒对患者本身、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疾病负担,是非致死性疾病中疾病负担排名第一的皮肤病,所以也受到了社会、医学界非常广泛的关注。

 

问:请李琛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见到的青少年患者群体多吗?

李琛: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明确,但是越来越多临床和基础证据显示,它是一个在遗传背景下的炎症性疾病。这个炎症背景现在被越来越多地认识,所以就会有很多创新药物研发出来。除此以外,我们以前一直强调皮肤屏障的重要性。所谓的特应性皮炎是特应性体质的表现形式,患者的遗传基础和皮肤屏障是有问题的,遗传就包括Flag基因等缺陷,加之皮肤屏障缺陷就会造成菌群的平衡失调,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既往可能很多患者都认为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疾病,把过敏这个问题看得特别严重,其实它仅仅是发病中的一个环节。包括皮肤屏障、炎症、菌群平衡共同构成一个循环,彼此交织,才共同诱发这个疾病,这可能是目前的认识。在我的门诊患者中,就发病率而言,也是儿童、青少年多一些。虽然是成人皮肤科门诊,但是就诊的人群也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这部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我这边的门诊经常能接诊一些有焦虑、睡眠障碍、社交障碍、抑郁甚至要去看心理门诊的患者。特应性皮炎如果管理得好一些,患者的身心发育就会好很多。

 

问:曲燕老师,AD对于患者的困扰有哪些?尤其是对那些爱美的人士,青春期的女孩子更会感觉到它的困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曲燕:特应性皮炎这些年来发病率一直在逐年地升高,而且它的病程也比较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多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医生群体一直在持续地高度地保持对这个疾病关注的原因。

AD对患者的一些困扰是多方面的。

从生理上来说,有可能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剧烈的瘙痒。这种瘙痒可能影响到他的睡眠、生活,不仅仅是对于他个人,对于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包括整个家庭可能都会带来一个比较大的困扰。

而且特应性皮炎存在着很多共病,单纯的皮损仅仅是这个疾病的冰山一角,它有可能并发一些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其他很多系统的我们所谓的2型炎症相关的共病的存在,都会给他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

从心理上来说,因为这个疾病很多时候会在一些曝光部位,比如面颈部、手部的皮损,可能并不是特别严重,也不算是中重度,但即便是一个轻度的皮损,它发生在这种毁容性的部位,也会给我们的患者造成很大的社交障碍和困扰,特别是在需要握手或需要去做一些社交的时候,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焦虑。

当然,这种困扰不仅仅是对于成人来说,我在临床中发现,一些青少年也一样有这种感受,他会因为一点点的皮肤的不一样而遭到其他青少年的异样对待。所以说不仅仅是对于成人,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也是困扰很大的,甚至会影响到这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成长指标和学习。

 

问:吴忠孝老师,刚才这几位老师讲了它的一些临床负担,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在临床上患者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误区,这些误区是我们医生觉得应该规避的,对我们的疾病控制来说也是必要点。

吴忠孝:特应性皮炎的确会带来很多问题,不仅是对病人,对我们医生也是。

特应性皮炎是一个系统病,如果你不干预,它会形成哮喘、鼻炎或者腺样体肥大,它的发病率就会高。早期干预或者及早干预,这些共病的发生率就低。早期干预有两种:大多数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在2岁以内,1岁以内的发病率超过30%。越早期干预,它的发生率越低,而且程度也越轻;第二种是青少年发病、老年人发病.其实早期干预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就是药物干预,使他的疾病能够得到最大的改善。

另一个是“进口”的问题。刚才李主任也讲了,特应性皮炎要关注青少年儿童,实际上大多数特应性皮炎重度的原因是皮肤的经皮作用,皮肤的过敏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汗,这个经皮过敏是吃东西过敏,所以大多数医生“进口”做得很多。

如果孩子得了特应性皮炎,晚上睡不好觉,就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经皮过敏的概念,不仅医生要有,病人也要有,我们一定要更加充分地完善好屏障功能。屏障功能完善了以后,细菌、病毒就进不去,所以这很重要。

 

问:今天我们的活动上也将介绍乌帕替尼进入中国的历程,请李琛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在JAK抑制剂治疗AD的特点有哪些?

李琛:首先,它是一个口服的剂型。我们医生讲“能口服的,我们就可能不打针”。反过来说,既往我们是用单抗去治疗,那么它有什么好处?它就是以某一点做治疗。特应性皮炎相对比较复杂,它的炎症背景比较混杂,JAK抑制剂就可以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多个靶点去各个击破。既往的传统药物,比如说激素,它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免疫抑制剂,当我们使用以前的免疫抑制剂去治疗,因为它的靶点特别广泛,抑制了我们想要抑制的一部分炎症,同样也对于一些其它的我们想保留的功能有损伤。所以JAK1抑制剂正好是以中间的这个点,相对来说最高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尽量的治疗作用强、副作用小,而且是口服剂型,这就是它现在最大的优势。

 

问:刚才李琛教授已经介绍了JAK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能不能请顾教授给我们讲讲关于JAK抑制剂为什么会对特应性皮炎起作用?我在几年前了解到JAK1、JAK2、JAK3,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分类,这个机制究竟是怎么影响的呢?

顾超颖:顾超颖:AD的发病机制中,它免疫紊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以2型炎症为主导,但也还有其他的炎症通路参与。JAK抑制剂的出现,除了单靶点的抑制外,也抑制了参与到这个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炎症因子,比如白介素4、13、31、TSLP和γ干扰素,这些炎症因子都要通过JAK-1激酶进行胞内信号传导,让疾病发生和发展。

JAK-1抑制剂把这个激酶阻断掉,就把这一条线阻断掉了,所以一方面比较强效,另一方面副作用又比较小。那么JAK-1对AD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乌帕替尼的临床研究里,包括单药的临床研究、合并外用激素的临床研究、与生物制剂头对头的临床研究里的所有研究结果中,都可以看到它起效是非常快的。这个起效快首先体现在瘙痒层面,我们在用药24小时内就可以观察到瘙痒的缓解。一周瘙痒程度就能降低31.4%,而生物制剂只有10%不到。。

起效快另一方面就体现在皮损的缓解,在使用JAK1抑制剂以后,一部分患者在两周以内开始出现皮损的缓解。

JAK-1抑制剂对AD的疗效第二点是可以更高水平的缓解,在16周,皮损可以缓解达到66.7%。但是生物制剂组的患者中,皮损缓解大概在50%左右,所以JAK-抑制剂的缓解水平会更高。尤其是我们现在提达标治疗,原来的达标治疗目标是改善75%,新的药物的出现让我们可以设立更高的目标,提高到90%。

此外在乌帕替尼和生物制剂头对头的临床研究中的数据中我们看到,高剂量组30mg的乌帕替尼,在16周的时候,将近60%的患者皮损能够改善90%,有接近30%的患者皮损能够改善100%。这个研究结果在目前皮肤科的AD治疗中是非常惊艳的,也让更多的患者有信心可以达到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而且整体瘙痒可以缓解到66%以上,也就是说如果他的瘙痒本来是7分以上,非常影响睡眠的,在用药后,瘙痒评分降到0-1分,基本不痒。

目前来说,一是起效快,二是更高水平的缓解,包括瘙痒和皮损的缓解。三是有更多的人群可以达标,这也是从RCT头对头的临床研究看到的。

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多的患者可以达标。因为生物制剂抑制的靶点单一,而AD是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可能老年人或者一些特殊临床表现的人可能有更多的是其他炎症通路的参与。所以这时候我们去使用比较广泛的JAK-1抑制时,就会有更多人群获益,这也是JAK1抑制剂的优势。

再讲到我们有泛JAK、JAK1等抑制剂,其实JAK1抑制剂就是更加地针对JAK1这个靶点,JAK1是参与在AD炎症中最主要的JAK激酶,但是JAK2可能更多地参与到造血系统,JAK3可能是在一些抗感染或者抗肿瘤中发挥作用。所以精准地针对JAK1进行抑制,我们可以大大地减少因为泛JAK抑制产生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谈到JAK抑制剂,公众或者部分医生可能会联想到血栓风险、心血管风险、肿瘤风险,就会顾虑重重或者非常害怕,但是这些风险更多是基于泛JAK抑制剂和非AD人群的,乌帕替尼是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它的高选择性使它整体的风险比较小。

我们看到乌帕替尼目前有的数据就是2年在AD人群中长期使用的数据和5.5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人群里的长期安全性数据,都反映它整体的安全性是非常好的,整体的耐受性是比较不错的。因此我觉得在定期监测、规范使用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非常安全地去使用这个药物,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责任编辑:王璐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