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第14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CGOG大会(2024年)

CGOG学术盛宴首日来袭, ASCO胃癌速递专场报道

时间:2024-06-12 16:48:29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2024年6月11日,XIAO开幕,众多消化道肿瘤学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共同参与本次大会首场专题——胃癌ASCO速递。会议通过线上多个平台直播、转播,观看逾12.4万人次。

图片1.png 

本次会议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协会张鹊常务副理事长作为学会领导致辞,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热切期盼,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2.png 

随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的主持下,胃癌ASCO速递专场正式开始。

图片3.png 

首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邓婷教授为大家带来了2024年ASCO胃癌围手术期治疗进展。今年胃癌围手术期研究围绕免疫、化疗以及多维度相关研究报告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有成有败,有喜有忧。在E/GEJ 腺癌中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未提高pCR率,免疫联合模式如何排兵布阵需要再斟酌。Keynote-585结果提示,不管是否联合免疫治疗,达到MPR以上的患者生存获益更长,且免疫治疗能提高这部分患者的EFS。同时,其他几项新辅助联合免疫、新辅助放化疗、辅助化疗的小样本II期研究为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提供新的思考,仍期待III期研究结果。此外,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布局、如何选择优势人群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最后,ctDNA和PD-L1能否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实践,期待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图片4.png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骆卉妍教授带来了2024年ASCO胃癌靶向及转化研究治疗相关内容。今年胃癌的靶向研究重点聚焦Claudin18.2、VEGFR和HER2,随着SPOTLIGHT、FRUTIGA、ARMANI、RCTS等研究阳性结果的公布,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和细胞治疗有了新的突破,针对经典靶点研发的多种新型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上得到了安全性验证。此外,液体活检、人工智能等转化研究的快速发展,对推动胃癌精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5.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带来本场会议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胃癌免疫治疗进展。免疫新辅助治疗提高了胃癌短期疗效,但长期获益仍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晚期胃癌中,化疗联合免疫是目前一线标准治疗,联合当前临床可及的药物进一步优化治疗模式,继续提高长期生存是我们主要的目的。在后线治疗中,免疫治疗耐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靶向CCR8、CTLA4以及细胞治疗为我们提供了免疫耐药后的新思路。此外,液体活检、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临床实践中帮助挑选免疫治疗优势患者,进一步实现精准治疗。

图片6.png 

在会议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福囝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永琨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晓东教授围绕目前胃癌诊治的诸多挑战展开深入的讨论,强调了优势人群筛选、治疗模式优化、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新靶点新药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图片7.png 

会议的最后,沈琳教授和张小田教授为本场会议做了精彩的总结和展望。张小田教授表示,面对丰富的产品,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排兵布阵和优化治疗策略;在目前时代背景下,如何设计临床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疗效预测和在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行验证,以及如何改变临床实践,是我们未来要继续探索的几点。

沈琳教授表示,虽然胃癌治疗的发展困难重重,但我们仍要为了这个长远的目标砥砺前行。至此,2024年CGOG大会第一场会议圆满结束!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叶丽扎提、张一繁、彭智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