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信息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信息之窗/详情

韩红基金会抑郁症干预项目多元论证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4-07-10 09:04:32来源:医师报作者:xb002 阅读: 156954

面对近年来抑郁症高发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2024年7月5日,北京市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抑郁症干预项目多元论证会,邀请来自政府、医疗机构、高校专家、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各方代表通过线上参与、线下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积极寻求应对干预病症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共同参与到对抑郁症采取联合干预行动的队伍当中。

微信图片_20240710090033.jpg

北京市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韩红基金会)理事长王增娟代表基金会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期待与会各方进行充分思辨与讨论,通过共建精神健康友好环境,最终使抑郁症患者获得实质性的帮助。 

微信图片_20240710090040.jpg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一级主任科员韩丽萍代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发表致辞。她在致辞中指出,关注抑郁症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具有紧迫性,应该动员和集合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本土化、体系化、机制化发展促进对于抑郁症群体的非诊疗层面的需求回应,构建精神卫生健康的坚实防线。

韩红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毅介绍韩红基金会抑郁症干预项目调研成果及建立抑郁症社会支持体系的初步设想。“就像人在意外或疾病发生时需要采取急救措施一样,当精神健康问题发生时也需要急救。但事实上,从临床上看,遇到精神健康问题时,只有少数人会首先主动向专业人士求助。这个时候,身边人及时、有效、专业的帮助更加关键。如果能在问题出现时获得亲友、朋辈的支持,对于当事人进一步寻求专业帮助将极为有利,这也是我们最初设计这一项目的初衷。”

微信图片_20240710090047.jpg

王毅介绍说:“与此同时,自2020年我会在京鄂两地启动‘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以来,截至2023年底,累计支持65家医疗机构开展驻岗医务社工服务,直接服务超过10万人次。我们也特别发现,精神卫生医务社工的介入,可以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治疗、康复以及社会回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也是我们接下来想与各位重点探索的方向之一。”

随后,与会嘉宾就项目方案的可行性、风险点开展积极坦诚的讨论。

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克霞指出,患者需求居高不下,综合医院精神心理专科工作量很大,提出由专业医务社工参与,完善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社会支持体系非常必要且迫切。同时,支持者赋能与患者支持同样重要。

  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燕提出依托医务社工开展抑郁症患者服务,回归以“人”为中心,促进服务平台搭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系统建设、服务能力改善;提出家校医社联动需要明确分工,服务保障也要跟上。

  来自北京、湖北、深圳等地的4家高校、8家医院(含精神卫生专科、综合医院、中医院)、7家社工机构代表参与会议。

  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郭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张淑芳、武汉市武昌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振东、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副院长孙佳、北京回龙观医院院办刘秋妍、北京中医医院医务社工部医务社工余嘉懿从各自工作经验出发,交流在抑郁症诊疗过程中患者个人、家属、家庭及医护从业人员等多方面临的难点性问题,希望像韩红基金会这样公益力量支持,特别指出医务社工作为重要的落地抓手,参与到患者的诊疗及康复的全过程中,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充分治疗率,减少复发或延长复发间隔,从而增进患者福祉。

  社工机构代表中,北京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杨波、北京德医健康管理促进中心理事长孙丽波、北京市浩瑞恩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徐群霞也各自分享了机构在社会心理、精神卫生健康、医务社工等领域的丰富实战经验,为项目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抑郁症患者服务需求具有特异性,应当注重精神卫生专科方向医务社工的能力培养,先“培”后“用”,联动多方力量,科普先行。

  与会的媒体及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代表表示,应该形成良好的联合倡导模式,扩大科普信息的覆盖面,防止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并可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

  项目合作伙伴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参与会议,并表示参与到抑郁症项目出于对公益理念的认可和对抑郁症群体的关怀,希望可以作为参与力量,推动公益项目落地。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总干事关冬生对于项目方案给予专业建议。刘继同表示,抑郁症作为特异性病种属于精神健康的领域,而精神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化、心理化,也是社会化的议题。医务社工在抑郁症的介入服务中应当始终保持敏锐性,挖掘医院资源、社会资源、患者资源,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

  关冬生对于项目方案设计的针对性、逻辑性和项目目标给予认可,同时他也提出,应当进一步明确项目参与多元主体的任务分工。此外,无论是“院内服务”还是“社区服务”,在实施中无法截然分开,需加强开展“院-社(社区/社会)合作”。

经过热烈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抑郁症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的范畴,精神健康友好环境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而有效干预也必将依靠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高校、中小学、企业、社区、媒体的共同关注与多元参与。

参会嘉宾希望,韩红基金会在即将启动的抑郁症干预项目中,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发挥出纽带作用,切实联动各方力量,将对抑郁症群体及支持者的帮助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建设精神健康友好环境。

微信图片_20240710090053.png

据悉,“韩红爱心·抑郁症干预”项目旨在通过支持者赋能、驻岗社工服务以及精神健康环境友好承诺等方式,搭建跨部门合作的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循证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在抑郁症患者就诊、治疗、康复、社会回归当中的作用,并将秉承“让人人享有健康公平”的愿景,支持抑郁症干预从城市进入县域及农村,助力更多饱受抑郁障碍折磨的人群获得人人可及的精神健康服务和社会支持。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