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教与学 |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时间:2024-09-24 14:19:13来源:医师报作者:夏睿 邓跃扬 贾磊 刘惟 阅读: 713442

       重症医学科见证着生命的坚强与脆弱,凝聚着医者的精湛技术与深切关怀。在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重症医学科,多学科医务工作者们齐心协力,守护着微弱却珍贵的希望,那一个个冷峻的医学决策背后,涌动着的是他们对职业的无悔承诺和对生命的炽烈热爱。

1727158336040.jpg

        她被推进来的那个早晨,病房里的空气似乎更冷了几分。

        她的病例上赫然记录着“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脓毒性休克,多重感染……”每一个铅字都是重重的警告,警告我这又是个“麻烦”的病例,在重症医学科,特别是天肿空港医院这所肿瘤专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我见惯了这种情况:病情复杂的重病人,无论我们多努力,大概率也还是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结局。

       我皱着眉头,走向她的爱人,一个看上去和蔼的外国男士,准备告诉他,他爱人的病情有多严重,为他罗列那些“出格、跳脱”的检查检测数据和数据背后的意义。没等我开口,他就抢上来握住我的手说:“医生,请帮帮她。”

       “她的病很重、很复杂…….”没等我说完,他又用他那流利但带些口音的中文说到:“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个老师,教中文,教我们老外,她爱这份工作……你能想象吗?教那些完全不了解中国的人,去说中文,去理解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她做得很好,她有一群学生,他们和我一样,都喜欢她。她总说,每天能教书,是她人生最大的快乐。她很开朗,以前总是笑…….”他快速的说着,眼睛盯着地面,像是在回忆那些美好时光。“可现在……”他慢了下来,语气坚定又带着恳求地说,“请帮帮她!”

        他一股脑倾倒出这些热烈的回忆,一股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学医路上太多老师给了我太多帮助。而眼前这位昏睡的虚弱女性,也曾是一个热爱教学,在三尺讲台用自己的努力连接千万里不同文化的老师。“我们会尽力。”我最终说道。我看到了他疲惫眼睛中的笑意,他郑重的拥抱了我,表示感谢。

        那段时间,她床旁呼吸机的嗡嗡声成了我们工作的背景音。她静脉内流淌着的多种药物和床旁各种管路与仪器勉强交织成摇摇欲坠的吊桥,联通生死,仅略高于那凶恶湍急的疾病之江。每次出现新问题,不得不进行修补调整时都惊险异常:因为,这条通路是如此脆弱,而她的生命,悬在上头。

       她一直昏昏沉沉,呼吸、血氧、血压、脏器功能,没有一处代表着任何希望。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提示着那一次次和天真可爱的学生亲密拥抱,很可能是这次病毒性肺炎,进而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导火索。每次短暂的清醒,她都会挣扎着要放弃治疗;每次家属探望时,她的一大一小两个混血儿子总会在床旁垂泪,磕磕绊绊地问“她是死了吗?”;每次连检诊医生看到她的化验结果都会不禁叹息。这个时候,她的外国丈夫十分坚定,“我这次绝对不可以听她的,必须治疗到底!我相信你们!”家属的坚持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让我第一次深刻的理解了什么叫做沉重。我们共同做出了气管切开,继续上呼吸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非生即死。

        从此每一次治疗方案的调整,都是我们面对一系列复杂病症的权衡和计算:她不仅仅需要抗感染治疗,还需要调节免疫功能,稳定内环境,保护肝脏……我总会感到,作为医者的我们开出的绝对不是什么“百忧解”“万灵散”,能够直接、迅速、完全修正她那已经完全紊乱的身体指标,而切切实实的是柄剑,双刃剑。我每天都会提示自己:我手中开出的处方带来些许好转的同时或许也会带来新风险,一定要格外慎重。

1727158406001.jpg

       患者送入ICU后的半个月,情况依然不乐观,我们根据她的脑脊液培养结果,升级抗生素,升压药持续静脉滴注,艰难地维持她那岌岌可危的血压。

       病房中的空气紧张而压抑,所有设备都在不分昼夜地工作着,每个数值,每个脉冲,都在宣告着她不容乐观的生命状态。她的IL-6水平一直居高不下,伴随着多脏器功能障碍,我们不得不考虑那并不常见的可能——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她的肾脏功能持续恶化,少尿的症状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她的肾脏正逐渐丧失清除体内废物的能力。我的老师重症医学科主任王东浩、副主任夏睿决定启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性因子和代谢废物,尽可能减轻她体内的负担。这个决定的问题在于她的血小板、凝血功能比较差,承受这样的治疗很艰难,再次诠释了什么叫做治疗抉择的两难。高胆红素血症也随之而来,她皮肤的黄疸更加明显,肝脏的功能也在崩溃的边缘。在精确局部枸橼酸抗凝CRRT的同时,联合最前沿的血液吸附治疗,试图平衡她的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遵循血液移植科王亚非老师的建议,调节她的免疫系统来强化抗感染治疗。

1727158482647.jpg

       日复一日的治疗,终于带来了一丝曙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调节和抗感染治疗,她的状况开始略有好转。我们逐步减少了升压药物的剂量,她的血压开始稳定下来。随着抗感染药物的足疗程结束,我们逐步将其停用,降级为头孢曲松治疗,以更温和的方式维持她的感染控制。

       而她的胆红素水平还在升高,情况再次变得棘手。我们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凭借着经验推测,肝胆胰肿瘤科的白彧老师为她冒险进行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现胆道中有部分絮状物阻塞了正常的胆汁排泄。清除阻塞物后放置了一枚胆道支架以维持胆道通畅。术后胆红素水平的逐渐下降,肝功能得以挽回。

       整个过程漫长且复杂,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也在这精心动魄的治疗过程中与各科室的老师们学到很多。好在,病人终于恢复了神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然而,她醒来的神情不如我预期中那般充满希望。她目光呆滞,眼神空洞,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她不再是她丈夫口中那个活泼开朗、热爱教学的教师,而更像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学生、被病痛压垮的病人。她不愿意配合治疗,不愿意按医嘱进行任何康复训练,甚至连最基本的咳嗽排痰都不肯配合。每当我试图与她交流,她的眼神总是躲避,仿佛不愿意面对。

       我意识到,这场发生在她身上的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不光使她不能下地,忘记如何咳嗽,也深刻地打击了她原本坚强的心。她似乎已经放弃了对自己的信任,甚至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我与她的丈夫多次讨论这一状况,他同样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痛苦之中。他告诉我:“她以前不是这样的,她是一个坚强的人。现在,她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了,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站上讲台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单靠药物和治疗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决定安排精神心理医生与她会谈,帮助她找回内心的力量。心理医生与她进行了几次长时间的谈话,与此同时,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也调整了药物,帮助她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又请来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物理康复师,对她的肌力进行评估,制定了精密的康复方案。

        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的精神在药物与社群支持的作用下逐渐好转。虽然她仍然对未来感到迷茫,但开始配合治疗,愿意进行康复训练。我想,这定是个痛苦的过程,忘记或者不能做那些健康人觉得理所应当的最简单的事,从头学起。每次她完成一次咳嗽,我都会对她说:“你做得很好,继续!”她会微微点头,眼中开始恢复一些光彩。

        为了激励她,我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每天记录她的吞咽和咳嗽情况。我告诉她:“这是你的成绩单,等你康复出院时,我们会把它塑封起来,作为你这段时间的成果。”她看着那张表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这就是这位可爱教师的“好胜心”吧,我想。此后,她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仿佛这张小小的“成绩单”成了她康复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弃治疗”的执拗和叛逆成了过往,和她说起得了哪些病毒感染,她都会夸张地“哇”一下,表达可爱的惊讶和得意,仿佛在说:我活下来了,看我多厉害!

       一个半月后,她终于可以出院了。那一天,冬日午后的病房暖烘烘的,她的眼神中也充满了久违的生气。她轮椅旁的丈夫的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走过去,把那张塑封好的“成绩单”递给她,微笑着说:“这是你的证明,是毕业证,你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她丈夫代她接过表格,我也又收获了那来自异国的温暖拥抱。

       “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讲台上,但我想试试。”她在轮椅上直了直身子,轻声地说。

       我握住她的手,轻轻点头:“无论你是否重返讲台,你永远是老师。你教会了我很多。”

1727158514605.jpg

       确实是这样,平心而论,我内心对这位患者充满了敬意。有时我不禁思考,如果我身处她的境地,面对死生考验,面对重大变故,我是否能够像她一样坚强?ICU的治疗永远复杂、沉重,指向晦暗不明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时刻撕裂着我,让我怀疑,甚至质疑,这种无休止的努力究竟有何意义。

       然而,每当这种怀疑浮现,我就会想到她——这个患者,她的生命虽脆弱甚至残破,却依然闪耀着如火般的光芒,那是希望的火焰。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她燃烧的生命之火烧灼出的,是我们称之为“奇迹”的重生!

1727158546676.jpg

       天肿空港医院重症医学科,这个充满紧张与挑战的地方,不仅是病人与命运抗争的战场,也是我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课堂。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是医学上的技巧与知识,更是关于生命的深刻领悟。每一次与死亡擦肩,每一场生死攸关的搏斗,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应做的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

       在治疗中,我是老师,教导患者如何在极度痛苦中保持希望,如何配合治疗,如何一点一滴地重新掌握自己的身体。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每个患者用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持不懈教会我如何面对困难,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毅力。

        教与学的角色在天肿空港医院重症医学科中不断交替,我们互相学习,彼此成就。患者的每一声呻吟、每一次挣扎,都是他们对生命的宣言;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着耐心、坚韧,学习着如何在面对无常时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