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走进名院大家谈—— 2024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实践分享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站举办

时间:2024-10-21 11:46:59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霖 朱星烨 阅读: 623702

10月12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呼吸危重症领域“走进名院大家谈暨2024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实践分享会”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本次盛会依托“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项目”,结合PCCM专科照护能力提升的要求,汇聚北京、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呼吸领域专家,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旨在通过深度交流与互动,共同探讨呼吸危重症救治领域的未来发展。

image.png

会议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主任、江西省呼吸危重症联盟主任委员淦鑫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特邀嘉宾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詹庆元教授发表了致辞。詹教授指出,呼吸危重症在整个PCCM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是呼吸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CCM学科建设3.0聚焦专病照护能力提升,促进呼吸疾病早防早诊早治。2025年PCCM3.0将深入推进,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做大做强;主诊医师负责制星火燎原,遍地开花。

image.png

(詹庆元教授致辞)

在PCCM专科建设交流版块,淦鑫主任介绍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PCCM科发展历程、专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展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1982年独立成科,自成立以来,科室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壮大,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呼吸专科医联体单位,是江西省呼吸内科质量控制中心,2018年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同年8月获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2019年获批江西省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中日友好医院江西医院(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试点)。两院区共拥有11个普通病区、2个RICU、1个呼吸介入中心、睡眠监测室、肺功能室、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编制床位550余张。已具有各种呼吸疾病及呼吸疑难病、罕见病的诊治能力;具有开展脏器监测与支持、呼吸与循环监测、呼吸介入、机械通气/ECMO、呼吸康复等核心技术的能力;已建立呼吸影像、呼吸药学、呼吸检验、呼吸病理等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在中日友好医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发展日益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壮大,在取得多项成果的同时,将更好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呼吸危重症诊疗能力的提升。

image.png

(淦鑫教授分享)

詹庆元教授领衔进行了该板块的交流发言。湘雅二医院罗红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吴西雅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翁恒教授参与了讨论。


聚焦呼吸危重症原发病,追根溯源

肺炎学术专题版块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芬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翁恒教授共同主持。罗红教授带来《下呼吸道病原学的精准治疗:mNGS与tNGS的应用时机》、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诊医师吴小静教授带来《SCAP的病因流程诊断》的专题讲座。

罗红教授从送检时机、送检项目选择、临床要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mNGS与tNGS的应用、以及对下呼吸道病原学的精准治疗。罗教授重点阐述了,NGS是危重症患者寻找寻找病原学证据的重要方法。mNGS送检时机和免疫抑制宿主情况、非CAP常见病原体、危急重症规范抗感染后仍进展迅速、聚集性发病疑似具有传染性、但无法明确病原体等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应指出,NGS不能替代传统病原学诊断技术,应在传统检测基础上开展NGS检测。

image.png

(罗红教授分享)

吴小静教授在《SCAP的病因流程诊断》课题中指出,积极的病因诊断在SCAP的管理中尤为重要 。延迟或者不充分的抗感染治疗,和过度抗感染治疗,均会对SCAP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后果。对SCAP病因的初始诊断,要结合患者病史、生物标志物、胸部CT、病原学筛查和初始鉴别诊断指标来开展。同时,还应看到有一些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宿主免疫状态评估方法、生物标志物对抗感染治疗时机及疗程的指导作用、非插管SCAP支气管镜检查时机及安全性等,都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image.png

(吴小静教授分享)

关注ARDS诊疗新进展,思辨求变

ARDS专题的学术版块由江西省人民医院吴西雅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芬教授、詹以安教授、湘雅二院罗红教授共同主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翁恒教授分享《ARDS定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课题,从ARDS定义的变迁、应用到畅享,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很好的阐述了临床医生应该如何进行ARD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应用合理的治疗方案。ARDS 全球新定义以柏林定义为基础,纳入了临床实践和科学证据的变化,促进在诊断和治疗资源获取有限的环境中的应用。全球新定义为 ARDS 的研究提供了灵活性,并为前瞻性研究开辟了重要途径。在治疗方面,对ARDS患者进行保护性机械通气和应用合理的治疗药物如西维来司他钠等药品,成为治疗的关键所在。

image.png

(翁恒教授分享)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万道谋医生结合ARDS全球新定义的主要内容,分享了一例ARDS患者使用西维来司他钠长疗程获得良好预后的病例,给与会者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思考示范。

image.png

(万道谋医生分享)

罗红教授、刘芬教授主持了ARDS热点讨论环节。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凯雄 教授、宜春市人民医院钱小军教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童建林教授参与了指脉氧、超声等相关ARDS诊疗热点问题的讨论,并对如何在DRG/DIP 2.0指导下进行呼吸危重症疾病诊疗展开探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嘉宾讨论)

在 “走进名院”参访环节,淦鑫教授引导专家参观了呼吸介入室、RICU、呼吸科病房,了解了呼吸危重症治疗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绩效设计、人员安排等细节。科室医生详细解答了参访专家们的问题,还就科室未来的建设规划向嘉宾们做了介绍,现场氛围热烈而深刻。

image.png

image.png

(专家参观科室)

最后,詹庆元教授对本次“2024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实践分享会”做了总结,再次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PCCM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会议的质量表示了认可。与会专家们的高水平发言让此次会议不仅成为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推动江西呼吸医学事业向前迈进坚实步伐。

责任编辑:陈惠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