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情系冰城少年,守护“心灵净土”

时间:2025-04-24 17:43:21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赵倬妍 阅读: 50429

根据国家卫健委将“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进行部署后,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立即响应,扎实推进,积极协调市通信管理局及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依托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专线96311,并与国家心理援助热线12356号码整合应用。同时每天安排6位专职心理咨询师和60余位兼职志愿者,24小时轮流守在4座专线旁,凭借专业知识和爱心,全天候地为有需求的青少年答疑解难。从年初到现在的短短4个月中,已线上接待咨询者1950余人次,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200余次。该院院长武金玉表示,“这条生命热线必须管理好,确保畅通无阻!”

早在2010年,在哈尔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团委、市卫健委的鼎力支持下,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期盼和渴望中,一家集心理宣传、教育、辅导、咨询为一体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简称“指导中心”)于当年正式挂牌成立,同步开通了24小时96311专线,通过医教融合、社会联动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为冰城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干预服务。2017年,“指导中心”对口迁移并落户于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迎来了“1+1>2”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作为本埠权威的精神卫生医疗防治机构,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依托深厚的医学底蕴与专业力量,有机整合“指导中心”的学科、技术、专家资源,添置了专业设备设施,设立了热线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10多个功能科室,并在南岗区和平房区设置了两个分中心;同时逐步调整团队结构,由6位学科带头人组成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并由60多位具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背景和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组成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对于因病致贫的残疾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等进行心理咨询和诊治。2024年,“指导中心”迁址到新大楼,使用面积增至1200余平方米,硬件与软件的升级极大拓展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在长期的的实践中,“指导中心”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制定完善了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热线值班制度、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岗位细则、高危来电处置流程等15项工作方案和守则;他们特别注重在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教育指导及校园心理服务等领域的精耕细作——不仅开发了系统的心理筛查及评估流程,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咨询方案。无论是个体面谈、团体辅导、健康宣教,还是沙盘游戏、音乐减压、筛查预警等多元化手段,都凝聚着这支团队的专业智慧。

与此同时,“指导中心”主动联系教育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医教资源,将学生心理防治融入精防工作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危机筛查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每学期为中小学班主任及心理教师给予至少两次以上大型业务培训与专业指导,提高师资专业素养。2024年,心理健康讲师团走进本市21所中小学,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主题宣讲,普及心理知识。他们还与市检察院共建“心理矫护基地”,对涉案及被害未成年人精准干预,助其重塑自我。此外,中心定期指导9区辅导站,联动团委、妇联等多部门,汇聚专业资源,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合作,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不仅如此,“指导中心”专家团队还通过实地走访、集中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理念传播到更多学校、社区和家庭。在4部座机保持24小时在线运行的同时,“指导中心”还与本地知名新闻媒体联合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心灵之约”、“成长在线”、“冰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栏目,线上、线下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辅导、咨询等公益服务。从2017年到现在的7年中,“指导中心”共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筛查4万余人次,组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训1万余人次,接听心理援助热线4.5万通,接待个案来访咨询2000余人次,进行有效危机预警干预95件。

今年13岁的小云(化名)是某中学初二学生,因反复逃学及伴有一定程度的自伤行为被送至该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经了解,她长期遭受班级小团体孤立、文具被毁等隐性霸凌,加上父亲酗酒、母亲过度控制,导致小云厌学和经常离家出走。在妇联、教育、法律、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共同援助的同时,指导中心的专家还对她的焦虑、紧张和心理创伤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药物控制躯体症状,同时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艺术治疗,逐步使小云重建自信,停止了逃学和自伤行为,并且身心状态显著改善,重返校园后与同学关系缓和,学业稳步提升。

1.png

2.png

3.png

4.pn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