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全程管理新解:中西医协同+通络药物“金钥匙”
近日,“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召开。来自湖北多家医院的专家围绕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度研讨。他们从最新循证证据出发,结合长期实践经验,共同勾勒出一幅“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管理”的样板,用现代技术验证经典方药,用中西医结合弥补治疗缺口,用精准评估与多学科协作将防治关口不断前移。
专家之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全程优化管理
湖北省中医院陈俊教授以“追本溯源、标本兼治”为主线,系统梳理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全程优化管理。DR全球患病率高达34.6%,我国最新流调为16.3%,已成为劳动年龄人群致盲的首因,且一旦合并DR,心血管事件、心衰及死亡风险同步上升。其病机可用“高糖毒性→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微血管损伤→新生血管与纤维化”链条概括,最终累及神经血管单元。因此,管理必须“早筛查、早干预”:确诊2型糖尿病即行眼底照相初筛,早期以内科手段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联合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治疗;中后期转入眼科进行激光、抗VEGF或玻璃体手术。西药至今尚无针对DR病因的适应证药物,而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即有“消渴目病”“目中不了了”等记载,现代辨证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治疗遵“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止血明目”之旨,代表制剂“通络明目胶囊”已完成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可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延缓纤维化,且安全性良好。陈俊教授强调,将现代影像与中医整体观结合,形成“内分泌科筛查-眼科干预-中医药全程协同”的闭环,是提高患者视觉质量与生存预后的关键路径。
专家之声:慢性心衰中西医防治突破
武汉市中心医院黄家顺教授系统阐述了慢性心衰的临床特征、最新药物方案及中西医结合策略。他指出,慢性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共同通道”,其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左心衰以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咳粉红色泡沫痰为标志;右心衰则呈现体循环淤血所致的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肝区胀痛、胃肠道淤血引起的食欲减退与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及腹水。治疗层面,国际指南推荐的“新四联”方案——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NI(或ACEI/ARB)及SGLT2抑制剂——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成为改善预后的基石;而地高辛与袢利尿剂虽能快速缓解症状,却无法改变疾病进程,故定位为“症状控制药物”。
黄家顺教授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慢性心衰三大用药困境:一是血压偏低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难以耐受ARNI/ACEI/ARB足量使用;二是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利尿剂剂量受限;三是高龄、多病共存人群常因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被迫减量甚至停药。针对上述痛点,他重点介绍了芪苈强心胶囊的循证价值:该药率先完成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额外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心衰再住院风险24%,并显著改善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
国药东风总医院李云鹏教授指出,心衰防治应“重在预防、由防到治”,强调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西医标准化治疗后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可联用芪苈强心胶囊以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住院率和死亡风险;HFpEF患者则推荐芪苈强心胶囊联合SGLT-2抑制剂,以改善舒张功能。若心衰合并室性早搏,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减少早搏;若合并心绞痛,则配合通心络胶囊控制缺血发作。中医辨证论治通过多靶点、整体调控心衰病理生理全过程,循证证据已证实其可提高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专家之声:冠心病防治临床困局与突破
丹江口第一医院凌波教授指出,尽管 STEMI 的“标准西药 + PCI/CABG”策略已显著降低死亡率,但临床实践仍面临四大未满足需求:一是疗效与安全的矛盾——长期双联抗血小板出血风险高,强化降脂后仍有约 20% 残余事件;二是血运重建瓶颈——PCI 不能解决 30% 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复杂 CTO 等病变成功率低于 85%,CABG 静脉桥 10 年通畅率仅 50%。二是特殊人群治疗缺口——高龄、高出血风险、慢性肾病或 COPD 患者,常因出血、造影剂肾病或支气管痉挛而被迫减量或放弃最佳方案。三是并发症管理不足——再灌注损伤、心室重构及心衰缺乏特异性药物,现有器械预防证据有限。四是未来方向——需开发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新型抗凝(FXI 抑制剂)、微循环保护剂、可降解支架、MSC 细胞治疗及 AI 辅助决策,通过多学科协作把冠心病治疗从“血管再通”推向“心肌保护与功能重建”时代。
黄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段婷婷教授指出,冠心病二级预防仍面临“四大痛点”:半数以上首次心梗患者缺乏典型心绞痛,常规筛查难捕捉;出院后一年内有四成复发与药物依从性差直接相关,约60%患者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农村及年轻男性等特殊人群随访困难;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控制率不足50%,持续损伤血管内皮、诱发斑块破裂。她提出“药物-行为-中西医”三重干预:高危人群以CTA或CAC评分主动筛查,ACS后首选替格瑞洛/普拉格雷联合高强度他汀±PCSK9抑制剂,血压<130/80 mmHg、LDL-C<1.4 mmol/L、HbA1c<7%;心脏康复全周期覆盖院内评估-二期监督-居家训练,可穿戴设备实时提醒;中成药层面,通心络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冠脉痉挛53%,芪苈强心提升LVEF 5.2%、降低BNP 32%,二者协同用于PCI术后或合并心衰者,但须避免“完全替代西药、脱离辨证、剂量随意”三大误区,最终通过中西医互补机制实现冠心病复发率下降。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郑杰教授指出,随着替瑞诺等新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更强效、起效更快的抗血小板药物陆续进入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已显著下降;与此同时,规范化的调脂、抗凝及扩冠治疗也大幅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然而,郑杰教授强调,在“标准西药+血运重建”模式趋于成熟的当下,仍有两大瓶颈亟待突破:一是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矛盾——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增加,且即使LDL-C已降至1.4 mmol/L以下,仍有约20%患者出现“残余风险”;二是微血管与痉挛病变——PCI仅能解决心外膜大血管狭窄,约30%患者存在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无复流现象,导致心肌再灌注不完全。此外,斑块“根除”仍是当前药物难以企及的终极目标。郑教授展望,未来冠心病治疗或将从“血管再通”走向“心肌再生”:借助基因编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或间充质干细胞(MSC)技术,有望让坏死的心肌细胞重新获得收缩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全新策略,最终实现冠心病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专家之声:参松养心破解心律失常中西医治疗难题
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张祖涛教授在解读黄鹤教授团队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SS-AFRF研究成果时指出,这项基于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数据建立的评分系统,首次把临床特征、心脏影像和分子标志物整合为一套简洁的术前模型,可精准量化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个体风险。借助该评分,医生能够在门诊或术前评估阶段就锁定高复发人群,避免对低获益患者实施昂贵却可能失败的手术,从而让有限的电生理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若后续研究继续验证其稳健性,SS-AFRF极可能被写入国际房颤管理指南,成为术前风险评估的“金标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减少重复消融及相关并发症可直接降低医疗支出,也显著缓解患者多次手术带来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这项源自中国的原创研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心律失常精准医学领域的话语权,为后续跨国多中心合作和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房颤治疗正在从“经验决策”迈向“预测性干预”,下一步需在真实世界中扩大验证并持续技术迭代,最终实现从“反应性治疗”到“预测性医学”的范式跃迁。
五峰县人民医院许辉教授指出,尽管抗心律失常西药日益增多,但疗效局限、副作用明显,而中医药近年来在循证研究、制剂现代化和机制阐释方面取得突破。复方层面,参松养心胶囊已完成国际公认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可使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复发风险降低40%,并入选2024年全球心律失常十大研究;其机制涵盖多离子通道调控、心肌纤维化抑制、自主神经平衡及线粒体保护,实现“快慢兼治”,对器质性室早疗效优于美西律,对阵发性房颤优于普罗帕酮。
经典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被现代研究证实可延长动作电位、提升窦房结功能。单味药方面,葛根素、甘松、黄连素等活性成分通过调控钠、钾、钙通道及抗炎抗氧化作用,展现出广谱抗心律失常潜力。辨证论治体系将快速型归于“阴虚火旺”,以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缓慢型属“阳气虚衰”,用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痰火扰心选黄连温胆汤;心血瘀阻予血府逐瘀汤,实现精准个体化用药。
钟祥市中医院赵云教授指出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治疗上有突出表现。临床应用显示参松养心具备多靶点药理作用。从离子通道角度,能抑制快速型心律失常相关的钠、钾、钙通道,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减少房颤异常电活动;还可增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电流,改善起搏功能。在心肌重构方面,抑制纤维化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提升心肌细胞稳定性。同时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平衡交感 - 迷走张力,抑制过度交感激活,改善迷走神经传导 。
赵云教授表示,针对西药局限性,参松养心可减少胺碘酮等长期使用带来的心外毒性风险,为 “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 患者提供双向心率调节。满足房颤慢性管理需求,以中成药温和调理特性改善患者乏力、失眠等伴随症状,对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可实现 “多病同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慢病全程管理新解:中西医协同+通络药物“金钥匙”
专家从最新循证证据出发,结合长期实践经验,共同勾勒出一幅“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管理”的样板,用现代技术验证经典方药,用中西医结合弥补治疗缺口,用精准评估与多学科协作将防治关口不断前移。
2025-07-21 -
new以科学为盾 共铸中西医糖尿病防控新防线
2025-07-16 -
new通络药物破解冠心病难题 中西医协同治疗获重大进展
2025-07-16 -
new通络药物谱写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奏曲
2025-07-16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