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如何圆梦二孩?生殖医学中心“ 精准策略 ”给出答案

时间:2025-09-23 10:10:12来源:医师报作者:王晓云 李述言 阅读: 27

      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阳光明媚的诊室里,江女士和爱人抱着刚满三个月的宝宝,满脸笑意地走进田小燕医生的诊室。他们手中紧握着一面锦旗,红色的缎面上绣着“幸孕遇名医,送子有妙术”几个大字。这一刻的温馨与幸福,凝聚了他们长达十一年的艰辛求子路。

38岁的她一直期待着二孩的到来

       江女士于2014年步入婚姻,但很快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长期不规律。更棘手的是,输卵管造影显示她双侧输卵管严重堵塞与粘连。同年她接受了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并陆续被诊断出盆腔炎症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右侧卵巢还发现了一枚卵泡膜细胞瘤。术后她尝试了药物促排卵、指导同房,却始终未能如愿。

       2015年,她在人工授精后遭遇了让人心碎的结果——双侧输卵管妊娠,最终不得不接受双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2016年,她辗转至省级医院开始试管婴儿治疗。历经1次取卵、6次移植,都因子宫内膜问题未能着床。直到2019年12月,第7次移植才成功,诞下一孩。

       2023年,强烈的二孩愿望促使她再次踏上求子之路,夫妻二人来到了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此时江女士已经38岁。

       尽管丈夫“种子”正常,但江女士的子宫内膜厚度始终不理想,成为着床的最大障碍。第一次移植,胚胎没有着床;第二次只迎来生化妊娠。面对接连的失败,田小燕医生没有放弃。

内膜的容受性提高了,宝宝也随之来了

       她仔细研究患者之前的病历,反复推敲用药种类、剂量、抽血时机,精准调整移植方案。终于,在第三次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在移植日达到8mm,田医生果断移植两枚胚胎,让江女士成功实现单胎妊娠。2025年5月,6.2斤的健康宝宝顺利出生。

       田小燕医生认为,江女士之前多次移植失败,主因在于子宫内膜偏薄、容受性差,用药方案和移植时机未能实现个体化匹配。本次,田小燕医生全面复盘历史周期,结合多项指标动态调整用药,精准捕捉着床窗,显著提高了内膜的容受性。

医者说:要顺利妊娠,不仅考验医技,更需要耐心与策略

       田小燕主任医师指出,江女士的案例非常典型,她属于薄型子宫内膜(TE)合并多种不孕因素,尤其之前多次移植失败,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耐心与策略。

       团队通过精细化调控激素使用、反复监测内膜生长曲线,结合患者既往周期反应,成功找到了更适合她的移植时机。子宫内膜厚度虽是着床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唯一指标,血流、形态、免疫因素等都需综合考量。

       她也提醒每位正在经历移植失败的女性不要失去信心,随着生殖医学的进步,个体化胚胎移植(PET)策略正不断为不孕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