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肿瘤内科: 唱响多学科综合治疗主旋律
在临床肿瘤学发展过程中,每一种治疗手段的建立、每一次治疗技术的进步,都基于人类对恶性肿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均有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19世纪中叶,基于显微镜技术,肿瘤被认为是“局部细胞恶变”导致的一类疾病,外科手术切除成为主要治疗手段。20世纪初,随着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的发现,肿瘤放射治疗得以出现。1946年,美国医生Gilman和Philips在《Science》上发表应用氮芥治疗淋巴瘤的结果,标志着近代肿瘤内科治疗的开端。 随着对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治疗手段的创新和改进,肿瘤治疗理念、模式及
2017-12-14 -
new 我们都是寻梦人
前不久,全国医院发生多起患者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重伤甚至死亡,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我深感悲痛不已,有时,我也免不了被排队的患者大声催促…… 家人朋友会关切地问及我的处境与感受,大家都说:“为医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从医了,你有没有想过转行?”其实,我一直很坚定:现实不可能改变,只有内心怀着执着的坚持,才可能抵达梦想的彼岸。而我的梦想,和我的姨婆(母亲的姐姐)、姨夫——两位在医学上颇有造诣的医生有关。对医学最初的热爱,是他们给我的,如今的坚持,也少不了他们对我的召唤与指引。 从我出生之后直至上小学,都是在上海肿瘤
2017-12-14 -
new 告知虽易 沟通不易
虽行医逾半世纪,但自退休后很少涉足病房。近因家人患病需住院治疗,故多次以家属身份前往探视,短短三天的住院期间,须患者或家属签字的各种“告知”竟达9份之多,包括多种检查及治疗,无一例外的均履行规范化的告知程序,以征得同意并签字认同后才执行。当然,从加强管理的角度考虑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 制定告知书,本是无可非议的举措。但在“举证倒置”的阴影下,医患双方成为两大对立群体,矛盾日见加深,医者被伤害甚至殒命的恶性事件时有所闻,医患之间不仅缺乏应有的信任,相互猜疑,各具戒心也已逐渐成为医患关系中难
2017-12-14 -
迈出梦想第一步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日,很多医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如果没有一纸证书,便没有处方权,有着随时可被医院开除的风险。因此只有取得医师资格证,我们才能踏踏实实行医,去闯荡属于医生的血雨腥风,这是我们梦想成功的第一步。 我去年报考了执业医师,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我虽然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近20年的“考场战斗”已然让我成为了不畏试卷的勇士。但当我认识到执业医师资格对从医生涯何其重要时,我还是怯场了,但没有退缩。 在操作准备过程中,信息的沟通尤为重要,既能和前人学习经验,也能和战友保持联系。我还创造了
2017-12-13 -
浓情“勿忘我”
前不久,神经诊疗中心监护室住进来一位八十多岁的张爷爷,车祸头部外伤导致其深度昏迷。 按照规定,家属在非探视时间是不能看望张爷爷的,但家属们的焦急和担忧,我们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后来,我们帮家属想了一个好法子:把想要对老人家说的话录下来,由护士放给他听,这不仅能传达家属对爷爷的关心,而且反复的声音刺激,或许还能促进老人的大脑更快苏醒。 于是,在这个每天只有仪器滴答声和抢救声的监护室里,都有爱的声音在回荡: “外公,我是您最爱的瑶瑶,您想我了吗?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昨天学校绘画比赛,我画的‘我最爱的外公’拿了
2017-12-13 -
生死攸关的选择题
一次与朋友聊天,她说很羡慕我医生的工作,我便自然地向她讲起了我的一次夜班经历。 那晚,一个本来产程进展很顺利的第三胎产妇,突然胎心率下降到50~60次/分,持续时间约7分钟。得到助产士的通知后,我飞跑到产房,一边组织抢救,一边跟产妇家属交代:为了挽救胎儿的生命,需要紧急剖宫产。随后又快速跑到医生办公室,打印手术同意书等医疗文书,以最快速度签好字,将病床推到手术室。期间,通过吸氧、侧卧位、药物等措施,胎心率逐渐好转,到手术室时胎心已经正常。 继续做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我的面前,内心非常纠
2017-12-13 -
一个电话的温暖
三年多前的一个冬天,神经内科蔡松泉医生接待了这样一位患者,该患者早晨起床后突然神智不清,整个人变得很漠然,不仅无法与之交流,而且生活也不能自理。 蔡医生听完患者老伴的描述,看过之前检查的资料后说:“这些症状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输液三天就能缓解,以后只要坚持吃药,定期复查就行。” 老伴听得半信半疑,因为患者的情况已经反复发作多次。蔡医生也看出了患者家属对自己的怀疑,便接着说:“这样吧,我把电话留给你,晚上八九点的时候,你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她今天的治疗效果,如果今天有好转,就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本来
2017-12-13 -
马丁:临床基础并行 破解妇科肿瘤难题
温文尔雅,面带微笑,目光执着而有神,认定目标,就孜孜以求永不言弃,这就是马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这位生于春城昆明的医者,对祖国、对患者、对学生有着春天一般的热情与赤诚,从医从教30余年来,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深刻地诠释着“祖国至上,患者至上,学生至上”的理想。 肿瘤基础研究 屡获国家科技大奖 2013年,马丁教授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达35.8,阐述了将来只需要进行染色体筛查就能圈定高危人群,可能会彻底改变宫颈癌的预防模式。 1992年,马丁教授终于如愿来到
2017-12-13 -
张笋: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患者以生命相托,要对得起这份责任。”眼前这位言语铿锵的医生就是张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然而一系列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注视,甚至仰视这位看似平凡的女医生,并不由自主地惊异于她平凡中的伟大:从医17年,没受到一次投诉,没出过一次差错,更没收过一次红包,53个红手印见证她的高尚医德;先后发表SCI论文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项,用高超医术为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在罹患癌症之时,缴纳1.1万元特殊党费扶贫助困,并决定将有用器官捐献出来…… “建功沙场
2017-12-13 -
应敏刚:不辜负患者“性命相托”的信任
周三上午8:00,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门诊,第七诊室。 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在两位家属的陪伴下,进门疾呼:院长、院长! 坐在诊桌对面的应敏刚向他们点了点头:您哪里不舒服? 中年男子坐下,拿出准备好的CT片等资料递给应敏刚:这段时间总感觉右上腹闷闷的,胃也不舒服,吃了两三天的药也不好…… 应敏刚边看片子边听患者的讲述,他眉头紧皱,看起来情况并不是太好。他告诉患者,从现有的检查结果来看,患者肝功能不好,右肝有一个占位,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建议住院保肝治疗并做进一步检查,等肝功能稳定后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进行病
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