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阮祥燕:从一个科室走出两位“中国政府友谊奖”
从各项国际妇科大会的协助,到临床技能的亲身指导,阮祥燕在一位位“Alfred.o Meuck 教授”的帮助下,带领着北京妇产医院走上了国际妇产科的舞台,发出了中国专家自己的声音。 她先后受邀担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中国妇科内分泌学分会主席,德-中妇产科学会(中方)副主席,国际绝经学会成员等。 她说,“这一切,都是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由此视野得以拓展,学术得以积淀,研究思路得以丰富和提高!”
2019-01-21 -
new 王椿:不断挑战禁区,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懵懂中他选择了从医;他知道医学不仅仅是靠经验,所以,他将血液学作为自己研究生专业方向;全国各地的同行把年龄大、治疗难患者推给他,因为他,艺高人胆大。
2019-01-21 -
new 江志伟:助你早日康复
“如果让你和术后患者说句话,你会选择说什么?”“当然要说,祝你早日康复!”早日康复,是所有患者的心愿,也是医生治疗活动的主要目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就顺应这一目的诞生了。如今ERAS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很多医院推广应用。而ERAS在中国的发展和江志伟及他的导师黎介寿院士是分不开的,是黎院士将ERAS技术引进到中国,而江志伟也是ERAS在中国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还率先开展了胃肠癌机器人手术及肿瘤营养学的研究,在国内相关领域形成较大的学术影响。
2019-01-21 -
张锡宝:爱,是一切的原点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因为能够帮助他人恢复健康,实现自我价值,还因为它能带给我快乐、幸福和满足。”张锡宝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生“轻则解除疾苦,重则挽救生命”,只有医生拥有温暖和爱,医学才有温度,而爱,是一切的原点。
2019-01-21 -
01-172019
“助力医学” 他们是医学发展的多方智慧与力量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除了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医疗行业的推进还需要多方智慧与力量的推动,或是一本“医界好书”,或者一个“优秀医学专栏”,或是一大“医药影响力品牌”,又或是一个“医学服务机构”……
-
“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霍勇教授:培育更多的“青松”
做原创研究难,更难的是20多年围绕着一个研究方向,从发现叶酸与卒中的关系,到完善H型高血压的概念,到推动国家一类新药的获批上市,再到H型高血压的精准医疗体系的形成。这就是霍勇教授开创H型高血压精准医疗之路的风雨历程。
2019-01-17 -
十大杰出医学贡献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一个人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金庸先生有句名言说得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虽然刻画的是武侠小说中的萧峰等英雄人物,但在“金庸迷”葛均波的心里,“为国为民”的信念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方向。
2019-01-1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瞿介明:坚守本心 学会放弃
1981年,17岁的瞿介明考入山东医科大学,那时的他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少年。与伙伴们挥洒着汗水,恣意奔跑在体育场;为了看国足比赛跑遍大街小巷而找不到一台电视机;和同学们一边指点江山一边吃着一毛钱一顿的点心……
2019-01-17 -
勇立改革潮头促转型 高质量发展向回归
“看病三分钟,排队三小时”“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门诊病人抱怨预约检查时间长,等结果时间长”“住院病人抱怨住院时间长”“医患矛盾”“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2019-01-17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院长 赵作伟: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对于赵作伟院长来说,2012年的秋天,来得似乎仓促了些。没有过长的铺垫和过多的渲染,一次组织谈话、一纸干部任免红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一任院长这个称呼便改写了他的名头。
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