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通讯员 黄任为)专家下沉,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名医; 远程会诊,让名医专家“触屏可及”;云入院,实现家门口社区办理住院; 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与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转圈”……
近年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杭州市一医院”)坚决 贯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医联体建设,以高质 量发展为主线,先后“牵手”25 家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 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床位共享 按下转诊“快捷键”
不 久 前, 伊 阿 姨 在 杭州市拱墅区长庆潮鸣 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做常规 B 超检查,报告显示她有 胆囊多发息肉,较大者达 1.3cm。面对结果,中心 全科站长操丽惠迅速为 伊阿姨规划后续治疗路 径,于 14 点 36 分将相关 检查资料发到“杭州市一 医院与社区全科医师沟 通群”,同时在杭州市双 向转诊平台发送转诊申 请,杭州市一医院接收到 转诊信息后,于 14 点 47 分(11 分钟后)落实好 了肝胆胰外科的床位,并 通知患者可立即出发前 来住院。
住院期间,伊阿姨进 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很顺利,由于手术微 创切口小,手术第二天伊 阿姨就顺利出院。这份速 度与效率,让伊阿姨感慨 万千:“在我还未来得及 过多紧张之时,便已顺利 出院。”
这是杭州市双循环 “云入院”的缩影。目前 杭州市一医院结合全新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 在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 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对 全院开放床位进行动态 化管理,统筹管理本院实 际利用床位和各中心预 约上转床位,以流程再造 方便患者,以信息支撑提 升效率,以整合型模式服 务患者,让中心—医院转 诊无缝衔接。
流程细化 给转诊更多便捷
“准妈妈”郑女士通 过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预约杭州 市一医院颈后透明带扫 描(NT 检查),虽然是 第一次来杭州市一医院 就诊有些陌生,但她发现 当天从缴费到检查结束, 医院有专门工作人员帮 助她。看完病回家后不 久,她还接到了中心的回 访电话。
在杭州市一医院就 诊,患者可以享受“优先 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 院”的三优先服务。其中, “优先就诊”主要体现在 杭州市一医院为中心家 庭医生提供早于社会面 14天的普通和专家号源, 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未 使用号源也会尽快返回 医疗机构,继续向社会面 开放。
这不仅解决了居民 挂上级医院专家号难的 问题,也实现家庭医生主 导下初级诊疗、精准转 诊,由家庭医生帮助居民 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 合适的医院、最合适的科 室就医,防止老年患者因 不会使用网上挂号延误 治疗,同时避免居民因专 业知识不足挂错科室造 成反复就诊和号源浪费。
“ 如 今, 家 庭 医 生 已经被签约居民视作健 康管家甚至亲人、朋友, 他们是推进分级诊疗各 个环节精准化的重要把 关者。杭州市一医院下 沙院区院长邵晖表示, 我们深知做好服务的重 要性,只有持续优化签 约居民就医流程,把中 心家庭医生转诊患者的 服务细节做到极致,才 会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的 就医体验,让签约居民 和家庭医生都放心。
双向奔赴 盘活医疗“资源池”
真正的双循环,是让 市级医院和中心整体形成 良性互动,这需要市级医 院与各个中心“双向奔赴”。
2023 年 起, 杭 州 市 一医院联合多家中心开 启区域远程影像闭环式 管理工作,实现区域内各 医联体成员单位影像诊 断的互联互通,为基层医 生提供疾病诊疗方面的 指导,力求实现“早发现、 早治疗”。
“杭州市一医院与 各中心‘牵手’既能推动 医疗资源共享与优势互 补,更能盘活区域的医疗 资源,不断提升医联体建 设的广度、深度和紧密 度。我们会根据各中心的 特色,进行个性化、多元 化的合作,在医疗管理、 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 才培养等方面,与各中心 展开更多全方位、多层 次、常态化的交流与合 作。”杭州市一医院党委 书记童向民表示,杭州市 一医院将继续联动各基 层成员单位,推动医联体 工作向纵深发展,让优质 医疗资源“动”起来、“活” 起来,以医联体之“通”, 破解群众看病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