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预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预告/详情

十大医学科技创新

时间:2016-01-07 16:05:00来源:未知作者:admin 阅读: 80572

2015年世界首个预防手足口病疫苗获批

 

上榜理由:2015年12月3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预防用生物制品Ⅰ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获CFDA生产注册批准,对有效防控由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该疫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创新研发,是继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后,新药专项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该疫苗的Ⅱ、Ⅲ期临床结果分别刊登在《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2014年H1N1流感大流行防控创新性研究

 

上榜理由:我国首次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由传染病重大专项等十多课题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9家单位完成。研究成果大幅降低了我国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了2.5 亿人发病和7 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降低5倍;社会收益约2000多亿元。

 

研究建立的突发传染病综合技术网络体系在2013年我国H7N9禽流感疫情以及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重症肝病诊治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上榜理由: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1亿,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病,病死率高。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等创建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李氏人工肝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医疗单位推广,治疗肝衰竭10万余例次,显著降低病死率。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新策略

 

上榜理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卞修武教授等首创提出针对肿瘤血管抑制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项目建立了肿瘤血管生成标志物谱及检测方法,并应用于12 100例肿瘤病理辅助诊断。此外,还发现多种细胞与分子遗传变异,研制出国内首个VEGF ELISA试剂盒,建立了系列检测新方法。

 

相关成果在美、英等国18个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等38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显着提升了我国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建立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上榜理由:新发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等牵头完成的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运用项目,标志着中国生物安全防御系统已经初步构建。该项目的成果在抗击SARS、阻击禽流感、应对甲型H1N1流感,以及汶川震后卫生防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国际维和以及海地地震救援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重症冠心病评估体系和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建立

 

上榜理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院士等围绕危重症冠心病患者,在国内率先建立国人心血管外科风险评估模型“SinoSCORE”用于预测手术风险,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成功率。针对心梗引起的心肌细胞丢失、心脏扩大和心脏泵功能衰竭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环节,优化和创新建立了4项序列治疗关键技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治疗策略”共识方案。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缺损性先心病介入治疗系列封堵器研制

 

上榜理由:既往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均采用进口封堵器,每例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手术价格高达6万元。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等研制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国产新型封堵器,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手术费用减至1/3),打破进口封堵器的垄断局面,在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上步入了新台阶。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创5种保护模式化解中药资源危机

 

上榜理由:据报道,当前在近500种常用中药材中,需要保护的有112种,其中濒危10种、稀有38种、渐危64种,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中药资源刻不容缓。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牵头的大型中药资源保护研究经10余年的努力,首次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保护策略,形成了亟需保护的5种中药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模式。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我国HIV毒株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数据库建立

 

上榜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开展了我国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建立了包括HIV基因序列、流行病学、生物学、遗传和免疫学综合性资料的中国HIV/AIDS 研究数据库,以及与之配套的毒种样本库。既支持了国内外单位的科学研究,也促进了我国HIV试剂的改进、耐药毒株的监测和主要流行株疫苗的研发。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新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建立

 

上榜理由:癌转移是癌症死亡的主因,因此防治转移是癌症研究重点,也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等建成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高转移人肝癌细胞系和遗传背景相仿转移靶向和转移潜能不同细胞系。已在51个科研院所推广,用于基础研究和药物筛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模型后认为“这是目前可供研究肝癌转移和筛选抗转移药物的第一个模型”。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