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胆囊手术史发展轨迹与思考

微创和保留器官功能是外科医师永恒的追求

时间:2014-07-24 16:36:49来源:未知作者:胡海 阅读: 88088

blob.png

“胆石病防治进展研讨会暨3D腹腔镜手术实况及录像演示会”近日在上海举行。 该会由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卫生部肝胆外科研究中心上海胆囊疾病研究所主办。会上胡海教授的报告及手术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步入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时代,几乎可以全方位、无时差的获取相关资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胆囊手术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1G时代  开腹胆囊切除术

1882年,Langenbuch教授完成了世界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从此开启胆囊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在此后100多年里,胆囊切除手术一直是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术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胆囊被切除,人们开始尝试去掉结石同时保留胆囊功能的治疗方式。于是碎石、溶石以及开腹保胆取石术等研究兴起,然而这些治疗方式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被淘汰。胆囊切除术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2G时代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985年,德国医师Mühe在妇科手术中顺便使用腹腔镜为一位合并胆囊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胆囊切除术。从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并普及。

我国最早于1991年,云南曲靖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此项技术已十分普及,几乎所有基层医院都能施行该手术。与开腹胆囊切除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腹腔粘连少。

随着胆囊切除术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也造成更多“胆囊”错杀,包括很多无症状结石。

3G时代  隐瘢痕腹腔镜手术

尽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切口缩小许多,然而更小的手术切口甚至于“无疤痕”手术又成为外科医师努力的新方向。

2004年,美国Kallon教授首先报道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动物实验,这种手术是经过胃、肠道、阴道、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来完成,术后患者腹壁无手术疤痕。然而这种手术方式存在脏器切口闭合困难、术后腹腔感染、手术操作方式与外科医师操作习惯不符等问题,因而发展缓慢,尽管有在人体完成手术的报道,但主要文献仍见于动物实验。

2007年,多国学者报道了另外一种几乎可以达到“无疤痕”效果的手术技术:腹腔镜-内镜单一部位手术,即单孔腹腔镜手术,其手术方式为所有手术器械经过单一部位(常用部位为脐孔)进入操作空间完成手术,术后由于切口小且隐蔽,几乎达到了“无疤痕”的目的。

使用这种手术方式几乎能完成目前普外科的常规手术。但除了美观之外,经自然腔道与经腹壁相比并没有实质性优点,同样存在腹腔污染或感染、手术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距临床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与单孔腹腔镜手术遇到的问题促使外科医师转变思路。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隐瘢痕腹腔镜手术”概念,即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达到“隐瘢痕”或者近似于“无瘢痕”的效果。

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剑脐入路腹腔镜胆囊手术、经纹身(疤痕)腹腔镜胆囊手术、2 mm针形器械腹腔镜胆囊手术、3 mm多功能器械腹腔镜手术等。隐瘢痕手术使切口转移或进一步缩小,术后腹壁无明显可见瘢痕。至此,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步入“更小创伤”“更个性化”时代。

4G时代  微创保胆术

随着胆囊切除手术的飞跃发展,此时保留胆囊功能的愿望再次苏醒。

好的手术技术首先要能解决问题,其次要创伤最小,最后还要能保留器官功能。因而,目前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手术应是一种最理想的手术方式。通过微创手术,在减少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癌变、诱发胰腺炎等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保留胆囊功能,治疗更人性化。

目前胆囊结石(息肉)产生及复发原因尚未明确,因此,微创保胆术后,结石(息肉)复发的预防尤为重要,只有预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微创保胆术才能广泛应用。在明确结石产生、复发机制之前,任何微创保胆术都只能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进行。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