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2018年会】皮肤病发病机制研究新成果
赖维 教授
近年来,关于各种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不少的进展。
在特应性皮炎(AD)方面,研究发现,AD皮损区菌群的多样性下降,马拉色菌属、痤疮丙酸杆菌及其它的菌属下降,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上升,在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这种菌群失调可以诱发湿疹。
在瘙痒机制研究方面,发现IL-31不仅与AD等疾病的瘙痒相关,可能也与皮肌炎等其他疾病的瘙痒有关,故针对IL-31的治疗也可用于皮肌炎。在类天疱疮中常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现在发现它们介导了组织损伤。
在痤疮方面,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的分泌性毒力因子(CAMP factor)的突变能够显著减少实验鼠P.acne的定植以及炎症反应,引起IL-8 和 IL-1β高表达,故通过接种针对CAMP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即靶向疫苗)能够显著减少IL-8 和 IL-1β的表达,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性。
在玫瑰痤疮方面,发现正常皮肤中蠕型螨数量低,它可能通过下调宿主的TLR免疫应答通路而有利于其生存,而蠕型螨数量的增加可以通过激活TLR2触发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皮肤炎症。
在银屑病方面,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不少新发现。比如靶向K17泛素化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LMO4介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相关反应,是银屑病的潜在治疗靶点;鳞癌抗原2(SCCA2,SERPINB4)是许多炎症性疾病(如银屑病和AD)的生物标记,有可能成为诊断指标和治疗的靶位;EoL-1细胞表达TLR7,其介导银屑病炎症反应急性和快速发作,使用R837激活EoL-1细胞上TLR7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助于嗜中性粒细胞的迁移,活化和存活,嗜酸性粒细胞通过促进炎性微环境来帮助中性粒细胞激活和浸润,从而加速银屑病的炎症反应。
在黑素瘤方面,发现TRPV1是黑色素瘤的潜在肿瘤抑制因子,TRPV1过表达或其激动剂辣椒素可通过激活p53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黑素瘤生长。
希望通过介绍这些皮肤病发病机制的进展,能对大家的研究工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所启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聚焦老年健康,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2025-04-21 -
new构建AI医疗新生态 推动医学范式变革
2025-04-21 -
new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分论坛湖北社会办医创新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10 -
newAI点亮“星星的世界” 给孤独症家庭多一份希望
2025-04-03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