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预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预告/详情

“洞”见未来 消化内镜诊断技术应用展望(上接第14版)

时间:2018-07-26 15:10:49来源:未知作者:张亮 阅读: 92776

会议期间,世界消化内镜学会为本次论坛设置高级内镜诊断课程(AEDC),7位国内外专家让学科前沿的主题讲座(Lecture)与精心设计的病例问答(Quiz)紧密结合,通过微信答题让参会者积极参与互动探讨,带来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让每位参会者满载而归。

世界消化内镜学会主席(WEO)Jean-Francois Rey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现代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使消化系统疾病的微创诊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消化内镜的发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当前消化内镜诊断领域呈现6大重要发展趋势:

★新型图像传感器:更高分辨率、更高亮度;

★4K技术;

★改进图像增强内镜(IEE)的白光成像;

★AI辅助消化内镜:如结肠镜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

★超声与CT/MRI等图像融合3D图像技术;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的多波长滤波器:实现从浅表到更深层的精准观察。

image.png

上消化道

李鹏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image.png

“胃癌是世界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据统计,超过70%以上胃癌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东亚地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鹏教授指出,提高早期胃癌(EGC)检出率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存在诊断  VS系统公认用于癌性和非癌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早期胃癌的国内标准为符合以下两条之一:(1)不规则黏膜表面微结构(MS)伴有分界线;(2)不规则黏膜微血管(MV)结构伴有分界线。放大内镜图像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能观察到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以及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是早期胃癌最为特征性的改变。同时,掌握白色不透光物质、白色球状物等辅助诊断标志物特征有助于EGC的临床判断。

范围诊断  WLE、染色内镜和ME-NBI是判断EGC恶性病变范围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在观察EGC形状、浸润范围和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线等方面,ME-NBI稍逊于染色内镜。联动成像(LCI)技术可有效提高平坦型EGC诊断的准确率。研究显示,多模式光谱成像色彩强调技术(I-FICE)最有助于判断EGC浸润范围,其次为对比增强(CE)、FICE、WLE成像技术。

浸润深度诊断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EGC内镜下治疗的主要手段,内镜检查时对肿瘤浸润深度的预判显得非常重要。”李教授指出,ME+NBI对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常基于一些间接征象,如无微形态结构(MS)、散在分布的血管、微血管扭曲或扩张对于SM2期凹陷型胃癌浸润深度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EUS)对EGC浸润深度判断更为准确。

分化诊断  ME-NBI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明显优于普通内镜。根据ME-NBI下MV/MS结构分为4个型别:精细网状结构(FNP)、小叶内环型-1(ILL-1)、小叶内环型-2(ILL-2)和螺旋形(CSP)。其中,FNP、ILL-1通常见于分化良好的胃腺癌,而ILL-2、CSP常见于分化不良的胃腺癌。

Febian Emura  NBI是早期食管癌诊断利器

image.png

“早期筛查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而巴雷特食管的筛查、诊治是食管癌预防的重中之重。”哥伦比亚拉萨巴纳大学Febian Emura教授指出,放大内镜技术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ME-NBI在食管癌筛查方面有明显优势,其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可能优于碘染色。

目前,ME-NBI仍以微结构的规整性和微血管畸形有无来进行判断癌和非癌的,如果发现可疑病灶,进一步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区分病变与正常黏膜,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的重要手段。该技术不但能发现早期食管癌,还可根据IPCL形态进行分型,可初步评估病变的性质、范围、浸润深度。

通过电子染色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和血管形态可初步判定巴雷特食管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及早期癌变,结合靶向活检病理学检查予以明确诊断。

下消化道

Shinji Tanaka  内镜技术有望取代传统病理检查

image.png

“随着内镜成像技术的提高,染色内镜、NBI 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能清晰地观察黏膜微血管和腺管情况。”日本广岛大学医院Shinji Tanaka教授指出,通过内镜更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及浸润深度,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下浅层浸润癌病灶,可选择内镜治疗。

Tanaka教授指出,NICE分型(表1)不依赖于放大内镜,易于推广应用。从颜色、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3个方面综合判断,将结直肠病变分为3种类型,将腺癌和早癌合并,简化了分型系统。但是,NICE分型较难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浅层黏膜下浸润癌,影响了内镜治疗及外科治疗决策。为此日本专家提出JNET分型以期成为国际统一的NBI分型标准。

JNET分型(表2)根据早癌病理组织学分类,运用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并基于ME-NBI下表面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浸润癌、黏膜下浅层浸润癌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区分开来,使得内镜下结肠肿瘤分型系统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image.png

杨爱明  内镜技术提升结直肠早癌防治

image.png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指出,随着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的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

杨教授指出,在退镜的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观察结肠的各个部分,发现黏膜颜色、血管、形态等可疑改变时,根据设备状况和个人经验,综合使用不同内镜技术以判别息肉是否为肿瘤性,进一步了解结肠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深度等详细信息,再借助内镜技术或外科手术切除癌前病变,对于腺瘤型息肉切除后还要注意结肠镜复查。

染色内镜进行黏膜染色后可更好地观察病变,大肠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的类型主要依据日本学者提出的Kudo分型,根据结直肠黏膜隐窝形态分为5型;NBI、智能分光染色技术(FICE)等电子染色系统可通过对不同波长光的切换突出显示黏膜表面结构或微血管形态,清晰观察病变的边界和范围,获得与色素内镜类似的视觉效果,常用的NBI分型有Sano分型、Hiroshima分型和NICE分型;蓝激光内窥镜(BLI)采用激光光源,弥补了白色光源难以发现黏膜表面细微结构的不足,提高了病变部位的可辨识度。BLI对结肠肿瘤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与NBI相似。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