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左手科研,右手临床 ——专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诊疗科副主任、医学博士温晓斐

时间:2023-02-25 16:10:46来源:医师报作者:洪瑞麟 罗超 阅读: 141033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师报》联手打造:《医界新‘声’代@厦门中青年医师访谈》②

左手科研,右手临床

——专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诊疗科副主任、医学博士温晓斐



【引言】

 【通过一个针眼就可以把器械送到体内 ,

 然后找到想要去的器官、想要去的血管 。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医生、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也到了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阶段】 

 

Q1:介入诊疗科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室,您能介绍一下吗?

温晓斐:介入诊疗科它是在影像医学的基础, 

比如在CT、磁共振、超声波等等这些设备的引导下, 

看到人体里面的各个器官结构组织等等。 

通过一个针眼就可以把这些器械送到体内, 

然后找到我们想要去的器官、想要去的血管, 

然后进行在体外的操作就可以进行治疗,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介入医学是一门伤害性不大、

疗效相对比较强的一个学科。

 

Q2:您选择做一名介入诊疗科医生的初心是什么呢?


温晓斐:我个人的梦想就是当医生, 

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个也是挺幸运的一件事情。

等到考大学以后整个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我就突然在想能不能在这个阅片的基础上、 

我们去做一些临床。 

介入医学我们就是类似于外科医生的一个介入科医生, 

我们通过我们非常微创的治疗办法, 

然后在影像引导下精准地找到了这个疾病所在。 

我们精准的找到了疾病所在并且对它进行了精准的治疗, 

我就觉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Q3:作为一名年轻专家,您如何理解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


温晓斐:所以科研工作是基于临床引领临床, 

科研成果又反哺临床。 

曾经接触过非常典型的一例肺癌、是中央型肺癌, 

那么这样的不可切除的肺癌以什么样的办法去治疗它? 

我们就当时用了一个超前的思维去做了一个临床的科学研究。 

就是我们通过我们自己在静脉打进去一个特殊的分子探针, 

进行了这样的检查以后,我们不仅仅成像到了肿瘤的形态,

而且把这个肿瘤内部分子的突变展现出来, 

那么我们就给他成功的筛选出来几种分子靶向药物敏感的分子靶向药物。

不是我们常规的盲目的去尝试性用药, 

 他在服用这个分子靶向药物以后肿瘤进一步的缩小, 

 这个就突破了我们常规的影像学的思维, 

 就是我们临床和科研的一种结合。 

 

Q4:能聊聊您个人的科研方向吗?


温晓斐: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 

一个是临床方面的一些科研工作, 

另外一个呢是基础方面。

对临床来说、我想把非常优秀的微创治疗技术引入临床, 

基础方面我也是做了一些尝试,

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前沿的。 

Q5:听说很多病人都把您当做朋友,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面对的是疾病本身, 

患者本人造成的心理负担是非常重的。 

更多的鼓励让他能够重拾信心,

我会经常的跟病人去沟通, 

他心里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治疗的方案应该怎么定、 

不要给他去做一些选择题, 

给出我们自己的建议有一定的倾向性, 

然后让患者能够接受我们。 


Q6:作为一名青年专家医生,您如何理解医学使命?


温晓斐: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医生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也到了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阶段。 

我们如何承接医学先辈们传承给我们的保卫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 

如何再将他们发扬光大、再将它传承下去, 

我们必须思路清晰,必须勇于面对 。


采访: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罗超  拍摄制作:医师报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洪瑞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