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预告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预告/详情

血管内皮:体外反搏心血管功能康复作用的新靶点

时间:2017-07-27 15:15:01来源:未知作者:王瑛 阅读: 9407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已被公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恢复、逆转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预防和康复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体外反搏作为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且经济成本低的冠心病防治措施,以往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即刻的血液动力学效应。近年研究表明,体外反搏之所以能够保护血管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其作用靶点和机制在于血流切应力的升高所带来的血管生物学效应。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导致的血流切应力增加可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和形态,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促进血管新生和侧枝血管形成。

笔者医院于2014年4月起,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患者,应用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并对其中500余例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证实体外反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康复。

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其具体作用和机制主要体现在:(1)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其动脉血流切应力可达到30~60 dyne/cm2,从而起到了“按摩”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的作用;(2)体外反搏治疗产生的双脉动血流机理,以增加舒张期增压波的方式提高心脏灌注,并且通过加速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改善器官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据测算,一个疗程40次的体外反搏,若每次40 min并按平均心率70 bpm计算,血管将受到额外15万次的“冲刷”,这是任何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可能实现的。

相关联接

时 间                  体外反搏发展的重要事件

1980年代初      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ECP)诞生并进入临床应用

1990年代初      EECP装置获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并经此进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1995-1997年    美国第一个体外反搏RCT(MUST-EECP):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及加州州立大学等联合攻关

1998年             第一个“国际EECP病人登记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

2002年          美国ACC/AHA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2006/2013年     欧洲心脏病协会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指南

2009年          在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体外反搏专业委员会成立

2013年          国际体外反搏学会成立(注册总部:美国纽约)

2015年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成立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